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类型与现状 | 第18-26页 |
2.1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 | 第18-21页 |
2.1.1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划分方法 | 第18页 |
2.1.2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 第18-21页 |
2.2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内容 | 第21页 |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21页 |
2.2.2 村落文化环境保护 | 第21页 |
2.3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第21-26页 |
2.3.1 传统村落分布概况 | 第21-23页 |
2.3.2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概况 | 第23-25页 |
2.3.4 保护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体系研究 | 第26-35页 |
3.1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指标 | 第26-28页 |
3.1.1 评价指标遴选原则 | 第26页 |
3.1.2 评价指标构成 | 第26-28页 |
3.2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体系构建 | 第28-31页 |
3.2.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28页 |
3.2.2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 第28-30页 |
3.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体系初成 | 第30-31页 |
3.3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体系建立 | 第31-35页 |
3.3.1 网络分析理论 | 第31页 |
3.3.2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体系 | 第31-35页 |
第四章 运城市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 | 第35-50页 |
4.1 运城市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第35-37页 |
4.1.1 传统村落分布概况 | 第35-36页 |
4.1.2 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第36-37页 |
4.2 运城市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第37-39页 |
4.2.1 光村 | 第37-38页 |
4.2.2 阎景村 | 第38-39页 |
4.2.3 西厢村 | 第39页 |
4.3 运城市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 | 第39-42页 |
4.3.1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网络模型 | 第39-40页 |
4.3.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0-41页 |
4.3.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4 阎景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第42-50页 |
4.4.1 阎景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 | 第42-45页 |
4.4.2 阎景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弘扬 | 第45-49页 |
4.4.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效益分析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一 游客问卷 | 第54-57页 |
附录二 居民问卷 | 第57-59页 |
附录三 学术成果 | 第59-60页 |
附录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判断矩阵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