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论文内容 | 第17-1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7页 |
2.1 高速铁路各型车站通过能力 | 第20-23页 |
2.2 咽喉区布置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 到发线布置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 其它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 | 第27-38页 |
3.1 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 | 第27-31页 |
3.1.1 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3.1.2 相关规范规定的能力计算方法 | 第28-31页 |
3.2 利用率法的适应性分析 | 第31-37页 |
3.2.1 利用率法的基本原理 | 第31-33页 |
3.2.2 实例分析 | 第33-36页 |
3.2.3 利用率法的局限性分析 | 第36-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插值计算法 | 第38-52页 |
4.1 高速铁路车站能力计算插值法 | 第38-42页 |
4.1.1 插值法原理 | 第38-40页 |
4.1.2 插值法实施步骤 | 第40-42页 |
4.1.3 插值法特点分析 | 第42页 |
4.2 咽喉通过能力图解插值法 | 第42-46页 |
4.3 到发线通过能力图解插值法 | 第46-47页 |
4.4 实例分析 | 第47-51页 |
4.4.1 到发线通过能力 | 第47-49页 |
4.4.2 咽喉区通过能力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高速铁路车站动态指标评价体系 | 第52-86页 |
5.1 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 第52-53页 |
5.1.1 评价的目的 | 第52页 |
5.1.2 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52-53页 |
5.2 高速铁路车站动态评价体系基本方法和思路 | 第53-56页 |
5.3 高速铁路车站动态指标评价体系指标 | 第56-85页 |
5.3.1 总体适应性 | 第56-67页 |
5.3.2 技术作业时间适应性 | 第67-70页 |
5.3.3 间隔时间适应性 | 第70-74页 |
5.3.4 运转设备适应性 | 第74-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高速铁路车站动态指标评价模型 | 第86-94页 |
6.1 高速铁路动态指标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6-89页 |
6.1.1 权重计算方法 | 第86页 |
6.1.2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86-89页 |
6.2 高速铁路车站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89-93页 |
6.2.1 评价的基本思想和目的 | 第90页 |
6.2.2 灰色理论介绍 | 第90页 |
6.2.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模型 | 第90-9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7章 实例分析-以国内某大型高速铁路客运站为例 | 第94-105页 |
7.1 车站概述 | 第94页 |
7.2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高速铁路车站动态指标评价模型 | 第94-102页 |
7.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96-99页 |
7.2.2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 第99-102页 |
7.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02-10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8.1 结论 | 第105-106页 |
8.2 展望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附件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