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施工机械论文

TBM支撑机构与围岩接触可靠性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主要符号说明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引言第11-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TBM相关技术的发展第14-15页
        1.2.2 TBM撑靴相关研究第15-16页
        1.2.3 工程接触问题可靠性相关研究第16-17页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1 课题来源第17-18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二章 支撑机构与围岩接触可靠性分析理论与方法第20-26页
    2.1 可靠性分析基本概念第20-22页
        2.1.1 结构可靠性第20页
        2.1.2 可靠指标第20-21页
        2.1.3 蒙特卡洛法第21-22页
    2.2 灵敏度分析方法第22-23页
        2.2.1 有限差分法第22-23页
        2.2.2 基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ANSYS灵敏度分析第23页
    2.3 基于ANSYSAPDL的可靠性分析中的使用第23-25页
        2.3.1 基于有限元的蒙特卡罗法第23页
        2.3.2 有限元软件ANSYSAPDL可靠度分析模块分析过程第23-24页
        2.3.3 可靠性分析结果后处理第24-25页
    2.4 ANSYS在摩擦接触的应用第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支撑机构与围岩应力分析及建模第26-37页
    3.1 TBM碎岩掘进工作原理第26-27页
    3.2 TBM支撑机构及推进机构受力分析第27-30页
        3.2.1 支撑-推进状态下支撑机构受力分析第27-30页
        3.2.3 调向状态下支撑机构受力分析第30页
    3.3 围岩参数设置及边界条件分析第30-32页
    3.4 基于ANSYS建立TBM支撑机构与围岩接触有限元模型第32-34页
        3.4.1 撑靴接触围岩的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2-33页
        3.4.2 撑靴接触围岩有限元模型荷载与约束第33页
        3.4.3 材料参数第33-34页
    3.5 撑靴静强度分析第34-36页
        3.5.1 调向工况第34-35页
        3.5.2 通过软质围岩工况第35页
        3.5.3 组合工况第35-36页
    3.6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完全接触下可靠性计算与分析第37-54页
    4.1 理想直行工况第38-43页
        4.1.1 样本历史曲线第40-41页
        4.1.2 累积分布函数与可靠性指标第41-43页
    4.2 向右调向掘进工况第43-47页
        4.2.1 样本历史曲线第43-45页
        4.2.2 累积分布函数与可靠性指标第45-47页
    4.3 组合工况第47-50页
        4.3.1 样本历史曲线第47-49页
        4.3.2 累积分布函数与可靠性指标第49-50页
    4.4 灵敏度分析第50-53页
    4.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不完全接触下可靠性计算与分析第54-82页
    5.1 75 %接触面积下撑靴-围岩系统可靠性计算与分析第54-68页
        5.1.1 1 号、2号接触面未接触时可靠性计算与分析第54-58页
        5.1.2 3 号、4号接触面未接触时可靠性计算与分析第58-61页
        5.1.3 1 号、3号接触面未接触时可靠性计算与分析第61-64页
        5.1.4 3 号、5号接触面未接触时可靠性计算与分析第64-67页
        5.1.5 75 %接触面积时不同接触形式比较第67-68页
    5.2 50 %接触面积下撑靴-围岩系统可靠性计算与分析第68-80页
        5.2.1 1 号、2号、7号、8号接触面未接触时可靠性计算与分析第68-70页
        5.2.2 1 号、2号、3号、4号接触面未接触时可靠性计算与分析第70-73页
        5.2.3 3 号、4号、5号、6号接触面未接触时可靠性计算与分析第73-76页
        5.2.4 1 号、3号、5号、7号接触面未接触时可靠性计算与分析第76-79页
        5.2.5 50 %接触面积时不同接触形式比较第79-80页
    5.3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个人简历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昌栗高速公路K213边坡煤系土工程特性及其稳定性分析
下一篇:轨道交通槽形梁结构低频噪声预测与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