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来源、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煤系土强度及其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煤系土强度特性 | 第10页 |
1.2.2 煤系土边坡稳定性 | 第10-11页 |
1.3 非饱和土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土-水特征曲线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2 非饱和土强度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3 非饱和土边坡稳定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昌栗高速公路K213滑坡地质概况及成因分析 | 第15-23页 |
2.1 引言 | 第15-17页 |
2.2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19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17-18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18页 |
2.2.4 水文气象条件 | 第18-19页 |
2.3 煤系土边坡主要破坏因素分析 | 第19-21页 |
2.3.1 内部因素 | 第19-20页 |
2.3.2 外部因素 | 第20-21页 |
2.4 K213+528~K213+650段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 第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非饱和煤系土室内试验研究 | 第23-42页 |
3.1 非饱和煤系土室内试验研究方案 | 第23-26页 |
3.1.1 实验目的及内容 | 第23页 |
3.1.2 试验仪器 | 第23-24页 |
3.1.3 试验操作过程 | 第24-26页 |
3.1.4 试样来源及制备 | 第26页 |
3.2 煤系土土-水特征曲线(SWCCs)试验结果分析 | 第26-33页 |
3.2.1 土-水特征曲线(SWCC)模型 | 第27-28页 |
3.2.2 不同干密度下的煤系土土-水特征曲线 | 第28-30页 |
3.2.3 干湿循环条件下的煤系土土-水特征曲线 | 第30-33页 |
3.3 非饱和煤系土强度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41页 |
3.3.1 非饱和土强度基本理论 | 第33-35页 |
3.3.2 不同干密度下的非饱和煤系土强度试验结果 | 第35-38页 |
3.3.3 干湿循环条件下的非饱和煤系土强度试验结果 | 第38-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K213段煤系土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 第42-59页 |
4.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42-44页 |
4.1.1 ABAQUS主要模块及运行步骤 | 第42-43页 |
4.1.2 ABAQUS中常见本构模型 | 第43-44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4.3 不同降雨强度下的非饱和煤系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46-52页 |
4.4 不同干湿循环条件下的非饱和煤系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2-56页 |
4.5 昌栗高速公路K213边坡治理建议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