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关于互联网金融起源及内涵方面的研究 | 第8-9页 |
1.2.2 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9-1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2.1 规模经济理论 | 第12页 |
2.2 长尾理论 | 第12-13页 |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3页 |
2.4 金融中介理论 | 第13-15页 |
第三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 | 第15-20页 |
3.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特征 | 第15-16页 |
3.1.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 第15页 |
3.1.2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 第15-16页 |
3.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趋势及问题 | 第16-20页 |
3.2.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3.2.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3.2.3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第四章 建设银行受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冲击分析 | 第20-31页 |
4.1 互联网金融对建设银行负债业务的冲击 | 第20-23页 |
4.2 互联网金融对建设银行资产业务的冲击 | 第23-26页 |
4.3 互联网金融对建设银行中间业务的冲击 | 第26-31页 |
第五章 建设银行在互联网时代下的SWOT分析 | 第31-36页 |
5.1 优势分析 | 第31-32页 |
5.1.1 品牌的号召力 | 第31页 |
5.1.2 已初步建立完整的互联网生态体系 | 第31页 |
5.1.3 风控体制完善、安全级别高 | 第31-32页 |
5.2 劣势分析 | 第32-33页 |
5.2.1 经营模式落后、效率低下 | 第32页 |
5.2.2 产品创新深度不足 | 第32-33页 |
5.3 机遇分析 | 第33-34页 |
5.3.1 利率市场化、混业经营趋势 | 第33页 |
5.3.2 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共赢的机会 | 第33页 |
5.3.3 互联网倒逼经营理念改变 | 第33-34页 |
5.3.4 有前车之鉴、有后发优势 | 第34页 |
5.4 挑战分析 | 第34-35页 |
5.4.1 地位弱化、客户流失 | 第34页 |
5.4.2 支付中介职能的挑战 | 第34页 |
5.4.3 互联网金融强大的创新能力 | 第34-35页 |
5.5 SWOT分析小结 | 第35-36页 |
第六章 建设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融合的现状及建议 | 第36-47页 |
6.1 建设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成果 | 第36-41页 |
6.1.1 创建“善融商务”平台 | 第36-37页 |
6.1.2 构建网络渠道 | 第37-39页 |
6.1.3 整合支付产品组合 | 第39页 |
6.1.4 推出智能客服“小微” | 第39页 |
6.1.5 完善线上融资产品 | 第39-40页 |
6.1.6 建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合作——以支付宝为例 | 第40-41页 |
6.2 建设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融合建议 | 第41-47页 |
6.2.1 在融资领域的合作 | 第41-42页 |
6.2.2 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 | 第42-43页 |
6.2.3 在客户信息维护领域的合作 | 第43-44页 |
6.2.4 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合作 | 第44-45页 |
6.2.5 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 | 第45页 |
6.2.6 双方合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 | 第45-46页 |
6.2.7 合作中的突破点 | 第46-4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48页 |
7.1 总结 | 第47页 |
7.2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