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莱心灵思想解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第一章 心灵概念在哲学史上的演变 | 第12-27页 |
第一节 心灵的词源和含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对心灵的理解和认识 | 第15-19页 |
第三节 奥古斯丁对心灵的认识 | 第19-21页 |
第四节 近代心灵思想的发展 | 第21-26页 |
一、笛卡尔的“自我”即心灵 | 第23-24页 |
二、洛克对心灵的认识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贝克莱对心灵的界定和认识 | 第27-44页 |
第一节 关于心灵的两种不同含义 | 第27-34页 |
一、作为知觉簇而存在的早期心灵内涵 | 第28-32页 |
二、本质上作为实体而存在的心灵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心灵的基本特征 | 第34-37页 |
一、心灵是独立存在的思考者 | 第34-36页 |
二、心灵是不可分割的永恒存在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心灵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 第37-43页 |
一、作为知识对象而存在的观念 | 第37-38页 |
二、心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 | 第38-41页 |
三、“物是观念的集合”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对贝克莱心灵思想的反思 | 第44-55页 |
第一节 心灵主体性的积极作用 | 第45-51页 |
一、贝克莱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 第45-46页 |
二、贝克莱对机械唯物主义的反驳 | 第46-49页 |
三、贝克莱心灵思想对后来哲学家的影响 | 第49-51页 |
第二节 理论缺陷和不足 | 第51-54页 |
一、贝克莱心灵思想的不彻底性 | 第51-53页 |
二、对知识可知性的怀疑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