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 挖掘了先秦时期“智”范畴的双重内涵 | 第8-9页 |
2. 完善了对先秦时期儒、墨关系的研究 | 第9页 |
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4页 |
第一章 先秦“智”范畴的产生与发展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学术开创时期的显学 | 第14-17页 |
一、先秦时期学术的开创与奠基 | 第14-16页 |
二、世之显学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智”范畴的产生 | 第17-19页 |
一、字形的演变 | 第18页 |
二、字义的演变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智”范畴的发展 | 第19-22页 |
一、弃智 | 第19-20页 |
二、崇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先秦儒、墨“智”范畴的比较 | 第22-47页 |
第一节 先秦儒、墨“智”范畴的相同点 | 第22-32页 |
一、学与思: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达到“智” | 第22-27页 |
二、能与所:主体认识能力与客体认识对象 | 第27-29页 |
三、官能与思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认知方式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先秦儒、墨“智”范畴的不同点 | 第32-47页 |
一、“知”的来源 | 第33-37页 |
二、“智”的差等 | 第37-42页 |
三、“德性之智”与“知性之智” | 第42-47页 |
第三章 先秦儒、墨“智”范畴的现代启示 | 第47-56页 |
第一节 先秦儒、墨“智”范畴在知性意义上的现代启示 | 第47-51页 |
一、全:认知方法要全面 | 第47-48页 |
二、验:认知结果要判断 | 第48-50页 |
三、行:认知要与行结合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先秦儒、墨“智”范畴在德性意义上的现代启示 | 第51-56页 |
一、明德:讲仁爱 | 第51-52页 |
二、亲民:重民本 | 第52-54页 |
三、止于至善:知止慎独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