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乘用车保险杠的碰撞安全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汽车保险杠的作用 | 第11-12页 |
1.3 汽车保险杠测试相关法规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汽车碰撞仿真有限元理论 | 第16-26页 |
2.1 有限元理论 | 第16-18页 |
2.1.1 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16-17页 |
2.1.2 有限元的特点 | 第17-18页 |
2.2 汽车碰撞有限元理论 | 第18-19页 |
2.2.1 碰撞系统的变形及动力系统 | 第18-19页 |
2.2.2 碰撞系统的质量矩阵 | 第19页 |
2.3 汽车碰撞仿真分析 | 第19-22页 |
2.3.1 碰撞分析软件 | 第19-20页 |
2.3.2 碰撞建模方法概述 | 第20-21页 |
2.3.3 汽车碰撞建模原则 | 第21-22页 |
2.4 接触处理 | 第22-23页 |
2.5 沙漏控制 | 第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6页 |
第3章 保险杠低速碰撞分析 | 第26-52页 |
3.1 低速碰撞的试验要求 | 第26-36页 |
3.1.1 美国保险杠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 第26-28页 |
3.1.2 我国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的评价标准 | 第28-30页 |
3.1.3 RCAR 试验要求 | 第30-31页 |
3.1.4 IIHS 试验要求 | 第31-36页 |
3.2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6-42页 |
3.2.1 中国标准纵向碰撞模型 | 第39-40页 |
3.2.2 中国标准“角度”碰撞模型 | 第40-41页 |
3.2.3 RCAR 正面 40%碰撞模型 | 第41页 |
3.2.4 RCAR 后部碰撞模型 | 第41页 |
3.2.5 IIHS 全重叠碰撞模型 | 第41页 |
3.2.6 IIHS 15%偏置碰撞模型 | 第41-42页 |
3.3 碰撞分析结果 | 第42-49页 |
3.3.1 中国标准碰撞分析结果 | 第42-46页 |
3.3.2 RCAR 碰撞分析结果 | 第46-48页 |
3.3.3 IIHS 碰撞分析结果 | 第48-49页 |
3.4 低速碰撞改进建议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汽车保险杠行人保护分析 | 第52-60页 |
4.1 下腿型与保险杠的撞击测试 | 第53页 |
4.1.1 试验要求 | 第53页 |
4.1.2 下腿型撞击器 | 第53页 |
4.2 上腿型与保险杠的撞击测试 | 第53-54页 |
4.2.1 试验要求 | 第53-54页 |
4.2.2 上腿型撞击器 | 第54页 |
4.3 行人保护对保险杠的要求 | 第54-55页 |
4.4 大腿碰撞仿真分析 | 第55-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保险杠碰撞性能开发流程 | 第60-64页 |
5.1 保险杠的高速碰撞性能 | 第60-62页 |
5.2 保险杠碰撞开发流程 | 第62-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总结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