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嘻哈符号与嘻哈文化 | 第17-27页 |
第一节 符号与文化 | 第17-20页 |
一、符号 | 第17页 |
二、文化 | 第17-18页 |
三、文化的符号化传播 | 第18-19页 |
四、跨文化传播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嘻哈文化的诞生及发展 | 第20-24页 |
一、从压迫到发声——嘻哈文化诞生背景 | 第20-21页 |
二、从音乐、街舞到涂鸦——嘻哈文化初见雏形 | 第21-23页 |
三、从街头到商业——嘻哈文化步入主流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嘻哈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 第24-27页 |
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霹雳舞热潮 | 第24页 |
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街舞萌芽 | 第24-25页 |
三、2000年以后---主流的中国化饶舌与非主流的美式饶舌 | 第25页 |
四、2017嘻哈元年---曲折发展,从小众到流行再到跌落谷底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嘻哈文化的符号化传播的实例——《中国有嘻哈》节目的嘻哈符号分析 | 第27-43页 |
第一节 节目背景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形式符号 | 第28-38页 |
一、语言符号 | 第28-33页 |
二、非语言符号 | 第33-38页 |
第三节 剧情符号 | 第38-43页 |
一、镜头符号 | 第38-39页 |
二、情节符号 | 第39-40页 |
三、剪辑符号 | 第40-42页 |
四、本节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中国有嘻哈》节目受众接受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43-50页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理论基础 | 第43-44页 |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43页 |
二、斯图亚特·霍尔的受众接受心理 | 第43-44页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44页 |
第二节 问卷制作过程 | 第44-46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44-45页 |
二、问卷发放及样本选择 | 第45-46页 |
第三节 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46-50页 |
第四章 嘻哈文化的符号化消费 | 第50-60页 |
第一节 符号与消费 | 第50-52页 |
一、《消费社会》中的相关阐释 | 第50-51页 |
二、大众传媒与消费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嘻哈》节目的消费内涵 | 第52-56页 |
一、消费的基础---流行 | 第52-53页 |
二、消费的促进---广告 | 第53-54页 |
三、消费的模式---粉丝经济 | 第54-55页 |
四、个案分析---以“农夫山泉”品牌为例 | 第55-56页 |
五、消费的扩大---其他盈利手段 | 第56页 |
第三节 嘻哈产业---困境中的摸索 | 第56-60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