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有机物沟埋还田与花后补灌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1 引言第15-23页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3页
        1.2.1 有机肥利用现状第16-17页
        1.2.2 水分利用现状第17-18页
        1.2.3 有机物深埋还田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4 水分管理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5 同位素第22-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26页
    2.1 试验地概况第23页
    2.2 试验设计第23-24页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4-26页
        2.3.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第24页
        2.3.2 叶片叶绿素的测定第24页
        2.3.3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第24-25页
        2.3.4 叶片叶绿素荧光指标的测定第25页
        2.3.5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第25页
        2.3.6 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第25页
        2.3.7 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第25-26页
        2.3.8 同位素计算方法第26页
    2.4 数据处理第2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6-54页
    3.1 有机物沟埋还田与花后补灌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第26-29页
        3.1.1 土壤体积含水量第26-28页
        3.1.2 土壤水势第28-29页
    3.2 有机物沟埋还田与花后补灌对土壤碳的影响第29-33页
        3.2.1 土壤有机碳第29-31页
        3.2.2 土壤微生物量碳第31-32页
        3.2.3 土壤呼吸第32-33页
    3.3 有机物沟埋还田与花后补灌对光合特性的影响第33-38页
        3.3.1 光合参数第33-38页
    3.4 有机物沟埋还田与花后补灌对SPAD值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第38-44页
        3.4.1 SPAD值第38-39页
        3.4.2 荧光参数第39-44页
    3.5 有机物沟埋还田与花后补灌对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第44-48页
        3.5.1 干物质积累第44-45页
        3.5.2 干物质分配第45-47页
        3.5.3 开花后营养器官同化物再分配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第47-48页
    3.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48-49页
    3.7 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水利用效率第49-50页
    3.8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植株-冠层气~(13)C和~(15)N的吸收分配第50-54页
        3.8.1 秸秆还田对夏玉米营养器官~(13)C同化物和N素营养的吸收分配第50-51页
        3.8.2 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穗部~(13)C同化物和N素营养的吸收分配第51-52页
        3.8.3 秸秆还田对土壤N素营养的吸收分配第52页
        3.8.4 玉米冠层δ~(13)C和CO_2浓度值第52-54页
4 讨论第54-60页
    4.1 有机物沟埋还田与花后补灌对土壤碳水环境的影响第54-55页
    4.2 有机物沟埋还田与花后补灌对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第55-57页
    4.3 有机物沟埋还田与花后补灌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57-58页
    4.4 有机物沟埋还田与花后补灌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第58-59页
    4.5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植株-冠层气体~(13)C和~(15)N的吸收分配第59-60页
5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QuEChERS方法结合UPLC-MS/MS及GC-MS/MS检测果蔬中农药多残留
下一篇:基于RCP情景的气候变化对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