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国内外纳米铁的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1.1 纳米铁的概述 | 第12-13页 |
1.1.2 物理法制备纳米铁 | 第13-15页 |
1.1.3 化学法制备纳米铁 | 第15-17页 |
1.1.4 生物法制备纳米铁 | 第17-20页 |
1.2 我国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20-23页 |
1.3 我国染料废水污染现状 | 第23-25页 |
1.4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内容 | 第25-28页 |
1.4.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26页 |
1.4.4 课题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页 |
2.2 主要试剂药品 | 第28-29页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9-32页 |
2.3.1 六价铬的测试方法 | 第29-30页 |
2.3.2 酸性大红与甲基橙的测试方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绿色纳米铁的制备和表征 | 第32-38页 |
3.1 绿色纳米铁的制备 | 第32-33页 |
3.1.1 水果多酚提取液的制备 | 第32页 |
3.1.2 绿色纳米铁的合成 | 第32页 |
3.1.3 绿色纳米铁反应活性的评价 | 第32-33页 |
3.2 绿色纳米铁的表征 | 第33-36页 |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33-34页 |
3.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34-35页 |
3.2.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5-36页 |
3.3 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绿色纳米铁去除水中六价铬的研究 | 第38-50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4.2 多酚、Fe~(2+)和GS-FeNPs对Cr(Ⅵ)去除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 铁盐浓度对Cr(Ⅵ)去除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 温度对Cr(Ⅵ)去除的影响 | 第40页 |
4.5 pH对Cr(Ⅵ)去除的影响 | 第40-41页 |
4.6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条件 | 第41-45页 |
4.6.1 响应面法方差分析 | 第43-44页 |
4.6.2 双因子交互作用分析 | 第44-45页 |
4.7 动力学分析 | 第45-48页 |
4.8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绿色纳米铁联合H_2O_2降解水中酸性大红(AR)的研究 | 第50-62页 |
5.1 不同H_2O_2浓度对AR降解的影响 | 第50页 |
5.2 温度对AR降解的影响 | 第50-51页 |
5.3 pH对AR降解的影响 | 第51-52页 |
5.4 AR初始浓度对AR降解的影响 | 第52-53页 |
5.5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条件 | 第53-57页 |
5.5.1 响应面法方差分析 | 第54-56页 |
5.5.2 双因子交互作用分析 | 第56-57页 |
5.6 动力学分析 | 第57-59页 |
5.7 小结 | 第59-62页 |
第六章 绿色纳米铁联合H_2O_2降解水中甲基橙(MO)的研究 | 第62-72页 |
6.1 不同H_2O_2浓度对MO降解的影响 | 第62页 |
6.2 温度对MO降解的影响 | 第62-63页 |
6.3 pH对MO降解的影响 | 第63-64页 |
6.4 MO初始浓度对MO降解的影响 | 第64-65页 |
6.5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条件 | 第65-69页 |
6.5.1 响应面法方差分析 | 第66-67页 |
6.5.2 双因子交互作用分析 | 第67-69页 |
6.6 动力学分析 | 第69-71页 |
6.7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总结 | 第72-73页 |
7.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