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环境规划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 第17-25页 |
2.1 环境规划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17页 |
2.1.2 环境承载力理论 | 第17页 |
2.1.3 空间结构理论 | 第17-18页 |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页 |
2.2 技术方法 | 第18-25页 |
2.2.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 第18页 |
2.2.2 环境预测方法 | 第18-21页 |
2.2.3 环境容量计算理论方法 | 第21-25页 |
第三章 阳城县区域基本概况 | 第25-31页 |
3.1 规划范围和时限 | 第25页 |
3.2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5-28页 |
3.2.1 地理位置 | 第25-26页 |
3.2.2 气候条件 | 第26页 |
3.2.3 水文概况 | 第26-27页 |
3.2.4 旅游资源 | 第27页 |
3.2.5 矿产资源 | 第27-28页 |
3.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8-31页 |
3.3.1 社会发展概况 | 第28页 |
3.3.2 经济发展概况 | 第28-31页 |
第四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1-47页 |
4.1 大气环境现状分析 | 第31-33页 |
4.1.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分析 | 第31-33页 |
4.2 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 第33-37页 |
4.2.1 地表水质量现状 | 第33-35页 |
4.2.2 地下水质量现状 | 第35-37页 |
4.3 声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 第37-38页 |
4.4 区域生态现状分析 | 第38-42页 |
4.4.1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4.4.2 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分析 | 第39页 |
4.4.4 阳城县植被覆盖现状分析 | 第39-41页 |
4.4.5 土壤侵蚀现状评价分析 | 第41-42页 |
4.5 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 第42-43页 |
4.5.1 水污染物排放 | 第42页 |
4.5.2 大气污染物排放 | 第42-43页 |
4.5.3 固体废物排放现状 | 第43页 |
4.6 区域能效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4.6.1 区域资源、能源结构 | 第43页 |
4.6.2 清洁能源利用调查分析 | 第43-44页 |
4.7 环境问题识别 | 第44-47页 |
第五章 规划区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 第47-53页 |
5.1 大气环境污染物预测 | 第47-48页 |
5.1.1 总能耗预测 | 第47页 |
5.1.2 大气污染物预测 | 第47-48页 |
5.2 水环境污染物预测 | 第48-51页 |
5.2.1 区域用水量预测 | 第48-49页 |
5.2.2 污水排放量预测 | 第49-50页 |
5.2.3 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 第50-51页 |
5.3 固体废物污染物预测 | 第51-53页 |
5.3.1 一般固体废物预测 | 第51-52页 |
5.3.2 危险废物预测 | 第52页 |
5.3.3 生活垃圾预测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目标指标体系 | 第53-63页 |
6.1 规划目标 | 第53-55页 |
6.1.1 主体目标 | 第53页 |
6.1.2 分项目标 | 第53-55页 |
6.2 规划指标 | 第55-58页 |
6.2.1 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和意义 | 第55页 |
6.2.2 环境功能需求 | 第55-56页 |
6.2.3 指标体系 | 第56-58页 |
6.3 大气环境容量 | 第58-59页 |
6.3.1 大气环境容量计算 | 第58-59页 |
6.3.2 区域总量控制 | 第59页 |
6.4 水环境容量 | 第59-61页 |
6.4.1 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59-60页 |
6.4.2 区域总量控制 | 第60-61页 |
6.5 可达性分析 | 第61-63页 |
6.5.1 大气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 第61页 |
6.5.2 水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 第61页 |
6.5.3 土壤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 第61页 |
6.5.4 声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 第61-62页 |
6.5.5 人居环境建设指标可达性分析 | 第62-63页 |
第七章 规划方案 | 第63-71页 |
7.1 大气环境规划方案 | 第63-64页 |
7.1.1 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 | 第63页 |
7.1.2 集中供热 | 第63页 |
7.1.3 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治力度 | 第63-64页 |
7.1.4 植物绿化碳汇 | 第64页 |
7.2 水环境规划方案 | 第64-65页 |
7.2.1 流域治理与维护 | 第64页 |
7.2.2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 | 第64页 |
7.2.3 制定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 第64-65页 |
7.3 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规划 | 第65页 |
7.3.1 突出土壤污染防治重点 | 第65页 |
7.3.2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 第65页 |
7.4 固体废物防治规划 | 第65-66页 |
7.4.1 加强源头控制 | 第65-66页 |
7.4.2 加强循环利用,促进资源化 | 第66页 |
7.5 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 第66-67页 |
7.5.1 交通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 第66页 |
7.5.2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 第66-67页 |
7.5.3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 第67页 |
7.6 重点工程项目规划 | 第67-7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