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第一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培养选育,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机理 | 第14-20页 |
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发现及培养选育 | 第14-15页 |
1.2 PEDV 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17页 |
1.3 PEDV 的致病机理 | 第17-18页 |
1.4 PED 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第18-19页 |
1.4.1 临床症状 | 第18页 |
1.4.2 病理变化 | 第18-19页 |
1.5 PED 的防控以及研究展望 | 第19-20页 |
试验研究 | 第20-68页 |
第二章 本研究相关概念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2.1 PEDV体外培养适应性差严重影响该类疾病的治疗和防控 | 第20-21页 |
2.2 我国西北地区PED的流行情况 | 第21页 |
2.3 PED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 第21-23页 |
第三章 PEDV高敏感单克隆Vero细胞株的筛选 | 第23-37页 |
3.1 材料 | 第24-25页 |
3.1.1 细胞系和毒株 | 第24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3.2 方法 | 第25-28页 |
3.2.1 Iowa毒株的分离和增殖 | 第25页 |
3.2.2 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检测PEDV病毒滴度 | 第25页 |
3.2.3 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3.2.4 Real-timePCR检测病毒的增殖 | 第26页 |
3.2.5 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 | 第26页 |
3.2.6 Westernblotting鉴定 | 第26-27页 |
3.2.7 病毒的吸附和穿入 | 第27页 |
3.2.8 统计学分析 | 第27-2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3.3.1 PEDV病毒的分离 | 第28页 |
3.3.2 PEDV高敏感和高产量Vero单克隆细胞株的建立 | 第28-29页 |
3.3.3 PEDV在Vero/G6细胞株中的增殖特点 | 第29-31页 |
3.3.4 PEDV在Vero/G6细胞中N蛋白的表达量 | 第31-32页 |
3.3.5 TCID50测定Vero/G6细胞中PEDV增殖特点 | 第32页 |
3.3.6 绝对定量PCR检测Vero/G6细胞和上清液中PEDV增殖特点 | 第32-34页 |
3.3.7 PEDV吸附和穿入能力检测 | 第34页 |
3.4 讨论 | 第34-35页 |
3.5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西北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情况 | 第37-55页 |
4.1 材料 | 第38-39页 |
4.1.1 样品的采集 | 第38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4.2 方法 | 第39-45页 |
4.2.1 病毒鉴定 | 第39-41页 |
4.2.2 病毒的分离 | 第41页 |
4.2.3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第41页 |
4.2.4 种系发育分析 | 第41-42页 |
4.2.5 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测定分离毒株生长特性 | 第42-43页 |
4.2.6 病毒的蚀斑纯化 | 第43页 |
4.2.7 分离毒株毒力检测 | 第43-44页 |
4.2.8 石蜡切片制作 | 第44页 |
4.2.9 常规HE染色 | 第44页 |
4.2.9 仔猪肠系膜淋巴结中促凋亡因子BCL-G和JAB1基因表达的检测 | 第44-45页 |
4.2.10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4.3 结果 | 第45-52页 |
4.3.1 PEDV和TGEV的感染情况 | 第45-46页 |
4.3.2 PEDV毒株的纯化及序列分析 | 第46-47页 |
4.3.3 分离毒株特性 | 第47-48页 |
4.3.4 SX1和NX1分离毒株对仔猪的致病性试验 | 第48-51页 |
4.3.5 肠系膜淋巴结中促凋亡因子BCL-G和JAB1基因的表达 | 第51-52页 |
4.4 讨论 | 第52-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宿主靶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55-68页 |
5.1 材料 | 第56-57页 |
5.1.1 实验动物 | 第56页 |
5.1.2 细胞株与毒株 | 第56页 |
5.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56-57页 |
5.2 方法 | 第57-58页 |
5.2.1 SIECs的培养及接毒 | 第57页 |
5.2.2 间接免疫荧光观察 | 第57页 |
5.2.3 细胞准备及ATP酶活性检测 | 第57页 |
5.2.4 MTT法测定猪SIEC细胞生长曲线 | 第57-58页 |
5.2.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第58页 |
5.2.6 SIEC细胞和Vero细胞增殖的PEDV毒力检测 | 第58页 |
5.2.7 数据统计 | 第5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5.3.1 PEDV体外感染SIEC细胞的结果 | 第58-59页 |
5.3.2 PEDV在SIEC细胞和Vero细胞中的增殖特点 | 第59-60页 |
5.3.3 Na+-K+-ATPases和Ca2+-Mg2+-ATPases活性的变化 | 第60-62页 |
5.3.4 PEDV对SIEC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62页 |
5.3.5 PEDV感染对SIEC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6 SIEC细胞和Vero细胞增殖的PEDV毒力检测结果 | 第63-65页 |
5.3.7 PEDV感染仔猪后肠系膜淋巴结中BCL-G基因和JAB1基因的表达 | 第65页 |
5.4 讨论 | 第65-67页 |
5.5 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8页 |
创新点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