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红丰小学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论第14-31页
    一、研究背景第17-20页
        (一)教育隐忧: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困境第17-18页
        (二)矛盾转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勃兴时代第18页
        (三)校本课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变革途径第18-19页
        (四)经验基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践探索第19-20页
    二、研究缘起第20-23页
        (一)田野调查的心灵触动第20-21页
        (二)项目合作的研究契机第21页
        (三)地域文化的资源优势第21-22页
        (四)红丰小学的矢志不移第22-23页
    三、研究问题第23-25页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未来发展与应然取向第23页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正当性与落脚点第23-24页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基本属性与表现特征第24页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机制与动力第24-25页
    四、研究目的第25-27页
        (一)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导向,分析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未来样态第25-26页
        (二)聚焦案例学校的校本探索,揭示校本课程的本质属性与特征第26页
        (三)紧扣案例学校的实践机制,呈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与路径第26-27页
        (四)回归实事求是的理性批判,阐明校本课程开发的立场与价值第27页
    五、研究意义第27-31页
        (一)理论意义第27-29页
            1.挖掘农村小规模学校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增长点第27-28页
            2.拓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学术认识的共有观念第28页
            3.揭示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潜在思维方式第28-29页
            4.试探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然发展取向第29页
        (二)实践意义第29-31页
            1.探究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第29页
            2.总结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体系第29-30页
            3.塑造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经典案例第30页
            4.共享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有益经验第30-31页
第一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研究与发展的概况考察第31-62页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研究与概观第31-35页
        (一)聚焦宏观领域的研究概览第31-32页
        (二)指向具体问题的研究分析第32-33页
        (三)辅以方法运用的深入探讨第33-35页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界说与发展第35-45页
        (一)学术语境中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第35-37页
            1.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描述性界说第35-36页
            2.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规定性界说第36-37页
        (二)文化差异中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第37-39页
        (三)政策输导中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第39-43页
        (四)现实分布中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第43-45页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优势与困境第45-58页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社会价值第45-47页
            1.方便农村适龄学生就学第45-46页
            2.保证城乡教育机会公平第46页
            3.服务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第46-47页
            4.推动乡土文化继承发扬第47页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本体优势第47-50页
            1.教育组织形式简单有效第48页
            2.教育管理方式灵活便捷第48-49页
            3.教育成本投入优化集约第49页
            4.教育改进创新空间显著第49-50页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困境第50-54页
            1.教育要素的驱动力低下第50-51页
            2.学校课程的执行力薄弱第51-52页
            3.办学条件的保障力不足第52-53页
            4.外部环境的限制力显著第53-54页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课程困境第54-58页
            1.课程设置结构的不合理第54-55页
            2.课程实施程度的不充分第55-56页
            3.课程资源支持的不充足第56-57页
            4.课程价值发挥的不全面第57-58页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矛盾的特殊性第58-62页
        (一)教育供给性需求极为突出第58-59页
        (二)教师结构性缺编十分普遍第59页
        (三)学生公共性知识相对有限第59-60页
        (四)学校教育性资源格外匮乏第60-62页
第二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理论认识第62-94页
    一、校本课程的架构与基础第62-72页
        (一)校本课程的架构第63-68页
            1.课程权力范畴的校本课程第63-64页
            2.课程价值范畴的校本课程第64-66页
            3.课程实践范畴的校本课程第66-68页
        (二)校本课程的基础第68-72页
            1.作为影响因素的校本课程基础第69-70页
            2.作为基础学科的校本课程基础第70-71页
            3.作为理论基础的校本课程基础第71-72页
    二、校本课程的本质与形式第72-77页
        (一)校本课程的本质第72-75页
            1.学科内容本质观与校本课程第73页
            2.实践活动本质观与校本课程第73-74页
            3.知识经验本质观与校本课程第74-75页
        (二)校本课程的形式第75-77页
            1.课程的基本类型与标准第75-76页
            2.校本课程的形式与特征第76-77页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第77-87页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第78-83页
            1.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考察第78-80页
            2.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第80-81页
            3.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第81-83页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第83-87页
            1.校本课程实施的内涵解析第83-84页
            2.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第84-86页
            3.校本课程实施的价值生成第86-87页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理论探讨第87-94页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属性第88-90页
            1.“三级课程”的功能代偿属性第88页
            2.“三农发展”的社会服务属性第88-89页
            3.“乡村文明”的文化弘扬属性第89页
            4.“乡土知识”的实践探究属性第89-90页
            5.“学生经验”的心理契合属性第90页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特征第90-94页
            1.价值取向的为农性第90-91页
            2.课程文化的乡土性第91页
            3.课程结构的简约性第91-92页
            4.课程建设的协同性第92-93页
            5.课程实践的开放性第93-94页
第三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思路第94-106页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设计第94-102页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第94-95页
            1.研究案例的同质性第94-95页
            2.研究成本的集约性第95页
            3.学校发展的持续性第95页
            4.红丰小学的示范性第95页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第95-99页
            1.个案研究法第95-96页
            2.参与式观察第96-97页
            3.访谈研究法第97-99页
        (三)研究思路的设计第99-100页
            1.理论的研究思路第99页
            2.实证的研究思路第99页
            3.整合的研究思路第99-100页
        (四)研究伦理的说明第100-102页
            1.资料使用范围与保存第100-101页
            2.红丰小学名义与授权第101页
            3.访谈对象权益与保护第101页
            4.学术研究规范与责任第101-102页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过程第102-106页
        (一)三次农村教育大调研的感知第102页
        (二)廿七位乡村教师的深度访谈第102-103页
        (三)两个月案例学校的扎根研究第103页
        (四)若干次师生日常的交流对话第103-104页
        (五)红丰村落的民间走访与调查第104页
        (六)分类型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第104-105页
        (七)多领域学科专家的悉心指导第105页
        (八)六个月实践认识的理论提升第105-106页
第四章 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写照第106-167页
    一、红丰小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素描第106-117页
        (一)红丰小学的社会环境第106-108页
            1.红丰小学的地理概况第107页
            2.红丰小学的优势条件第107-108页
        (二)红丰小学的发展实况第108-114页
            1.红丰小学的历史演变第108-110页
            2.红丰小学的师生队伍第110-112页
            3.红丰小学的优势条件第112-113页
            4.红丰小学的发展限度第113-114页
        (三)红丰小学的教育信条第114-117页
            1.完善自我、善待他人的校训第114-115页
            2.立志博学、和谐创新的校风第115-116页
            3.求真求实、求新求效的教风第116页
            4.勤读勤问、勤记勤练的学风第116-117页
    二、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沿革第117-122页
        (一)理想的萌芽:应该给农村孩子怎么样的教育第118页
        (二)艰难的探索:如何办好服务农村孩子的教育第118-119页
        (三)瓶颈的突破:协同群众办好人民期待的教育第119-120页
        (四)系统的运行:打造有质量谋个性的学校教育第120-121页
        (五)良性的循环:发展绿色创新生态文明的教育第121-122页
    三、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写照第122-167页
        (一)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论依据第123-127页
            1.统筹三级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第124-125页
            2.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价值诉求第125页
            3.推动学校优质发展的战略需要第125-126页
            4.发挥服务农村建设的教育规定第126-127页
        (二)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理念第127-128页
            1.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第127页
            2.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解读第127-128页
        (三)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第128-130页
            1.为了师生的全面发展第129页
            2.为了组织的健康发展第129-130页
            3.为了文化的繁荣发展第130页
            4.为了社会的富强发展第130页
        (四)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培养目标第130-132页
            1.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第131页
            2.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目标第131-132页
            3.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段目标第132页
        (五)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第132-149页
            1.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文本教材第133-138页
            2.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队会第138-144页
            3.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生物标本第144-146页
            4.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校园植物第146-149页
        (六)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活动形式第149-159页
            1.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整合实施第153-154页
            2.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承接实施第154-157页
            3.校本课程的分类组织专项实施第157-158页
            4.校本课程的外部协同联动实施第158-159页
        (七)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质量评价第159-167页
            1.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理念第159-160页
            2.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准则第160-162页
            3.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对象第162-164页
            4.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方式第164-167页
第五章 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反思第167-188页
    一、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成效第167-172页
        (一)教育风貌得到历史性革新第168页
        (二)学生人格获得个性化培养第168-169页
        (三)教师角色发生研究性质变第169-170页
        (四)课程体系走向结构性优化第170-171页
        (五)学校文化实现生态性塑造第171-172页
    二、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践的保障机制第172-177页
        (一)校长领导的科学有力第172-173页
        (二)教育文化的高度认同第173-174页
        (三)师资队伍的团结合作第174-175页
        (四)外部组织的协同联动第175-176页
        (五)社区资源的灵活运用第176-177页
    三、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践的现实挑战第177-181页
        (一)教育资本的供给总量不足第177-178页
        (二)校园空间的拓展能力有限第178-179页
        (三)师资队伍结构性问题凸显第179-180页
        (四)课程开发的高位引领欠缺第180-181页
    四、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践的优化策略第181-185页
        (一)拓宽办学资本融合渠道,缓解教育资本总量不足第181-182页
        (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拓展学校域外教育空间第182-183页
        (三)合理布局教育任务分工,建立对口实习支持体系第183-184页
        (四)打造农村学校研究基地,形成农村教育理论引领第184-185页
    五、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践的塑造空间第185-188页
        (一)长白山林海人文地理研究第186页
        (二)民族风俗与特色文化研究第186页
        (三)社会产业与旅游文化研究第186-187页
        (四)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第187-188页
第六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审视第188-216页
    一、基于乡土文化认同的价值选择第188-193页
        (一)乡土文化认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正当性第189-190页
        (二)乡土文化认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必要性第190-191页
        (三)乡土文化认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战略支撑性第191-192页
        (四)乡土文化认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可行性第192-193页
    二、基于纵深推进改革的思维方式第193-197页
        (一)纵深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需要第193-194页
        (二)纵深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逻辑理路第194-195页
        (三)纵深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方式第195-196页
        (四)纵深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效应第196-197页
    三、基于学校社区互动的发生机制第197-202页
        (一)学校与社区互动促进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第197-198页
        (二)学校与社区互动对农村学校改进的必要性第198-199页
        (三)学校与社区互动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第199-200页
        (四)学校与社区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互动机制第200-202页
    四、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第202-207页
        (一)人的个性发展对全面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第203-204页
        (二)学校教育与校本课程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第204-205页
        (三)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然价值第205-206页
        (四)校本课程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走向第206-207页
    五、基于教育质量提升的改革愿景第207-211页
        (一)新时代对教育公平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召唤第207-208页
        (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第208-209页
        (三)农村教育深化改革对农村学校变革的现实需要第209-210页
        (四)农村学校优质改进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诉求第210-211页
    六、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服务定位第211-216页
        (一)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引领第212页
        (二)农村教育发展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意义第212-213页
        (三)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村学校教育的特色塑造第213-214页
        (四)校本课程开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实现第214-216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第216-227页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结论第216-219页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判断第216-217页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认识第217-218页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机制第218-219页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重审第219页
    二、校本课程助益农村学校教育的研究展望第219-222页
        (一)新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历史机遇第220页
        (二)新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战略可能第220-221页
        (三)校本课程在农村学校变革中的未来展望第221-222页
        (四)校本课程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取向第222页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反思第222-227页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创新尝试第223-224页
            1.丰富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理论视角第223页
            2.拓展了农村教育研究体系的重要分支第223-224页
            3.形成了一般性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指导第224页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总体不足第224-225页
            1.缺乏对不同类型农村小规模学校差异性的关注第225页
            2.缺少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历史的一般性考察第225页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深化空间第225-227页
            1.开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分类指导研究第225-226页
            2.开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追踪调查研究第226页
            3.开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创新研究第226-227页
参考文献第227-241页
附录第241-250页
后记第250-253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第253页

论文共2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
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