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论 | 第14-3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一)教育隐忧: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困境 | 第17-18页 |
(二)矛盾转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勃兴时代 | 第18页 |
(三)校本课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变革途径 | 第18-19页 |
(四)经验基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践探索 | 第19-20页 |
二、研究缘起 | 第20-23页 |
(一)田野调查的心灵触动 | 第20-21页 |
(二)项目合作的研究契机 | 第21页 |
(三)地域文化的资源优势 | 第21-22页 |
(四)红丰小学的矢志不移 | 第22-23页 |
三、研究问题 | 第23-25页 |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未来发展与应然取向 | 第23页 |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正当性与落脚点 | 第23-24页 |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基本属性与表现特征 | 第24页 |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机制与动力 | 第24-25页 |
四、研究目的 | 第25-27页 |
(一)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导向,分析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未来样态 | 第25-26页 |
(二)聚焦案例学校的校本探索,揭示校本课程的本质属性与特征 | 第26页 |
(三)紧扣案例学校的实践机制,呈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与路径 | 第26-27页 |
(四)回归实事求是的理性批判,阐明校本课程开发的立场与价值 | 第27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27-3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7-29页 |
1.挖掘农村小规模学校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增长点 | 第27-28页 |
2.拓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学术认识的共有观念 | 第28页 |
3.揭示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潜在思维方式 | 第28-29页 |
4.试探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然发展取向 | 第29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29-31页 |
1.探究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 | 第29页 |
2.总结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体系 | 第29-30页 |
3.塑造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经典案例 | 第30页 |
4.共享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有益经验 | 第30-31页 |
第一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研究与发展的概况考察 | 第31-62页 |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研究与概观 | 第31-35页 |
(一)聚焦宏观领域的研究概览 | 第31-32页 |
(二)指向具体问题的研究分析 | 第32-33页 |
(三)辅以方法运用的深入探讨 | 第33-35页 |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界说与发展 | 第35-45页 |
(一)学术语境中的农村小规模学校 | 第35-37页 |
1.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描述性界说 | 第35-36页 |
2.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规定性界说 | 第36-37页 |
(二)文化差异中的农村小规模学校 | 第37-39页 |
(三)政策输导中的农村小规模学校 | 第39-43页 |
(四)现实分布中的农村小规模学校 | 第43-45页 |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优势与困境 | 第45-58页 |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社会价值 | 第45-47页 |
1.方便农村适龄学生就学 | 第45-46页 |
2.保证城乡教育机会公平 | 第46页 |
3.服务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 第46-47页 |
4.推动乡土文化继承发扬 | 第47页 |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本体优势 | 第47-50页 |
1.教育组织形式简单有效 | 第48页 |
2.教育管理方式灵活便捷 | 第48-49页 |
3.教育成本投入优化集约 | 第49页 |
4.教育改进创新空间显著 | 第49-50页 |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困境 | 第50-54页 |
1.教育要素的驱动力低下 | 第50-51页 |
2.学校课程的执行力薄弱 | 第51-52页 |
3.办学条件的保障力不足 | 第52-53页 |
4.外部环境的限制力显著 | 第53-54页 |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课程困境 | 第54-58页 |
1.课程设置结构的不合理 | 第54-55页 |
2.课程实施程度的不充分 | 第55-56页 |
3.课程资源支持的不充足 | 第56-57页 |
4.课程价值发挥的不全面 | 第57-58页 |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矛盾的特殊性 | 第58-62页 |
(一)教育供给性需求极为突出 | 第58-59页 |
(二)教师结构性缺编十分普遍 | 第59页 |
(三)学生公共性知识相对有限 | 第59-60页 |
(四)学校教育性资源格外匮乏 | 第60-62页 |
第二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理论认识 | 第62-94页 |
一、校本课程的架构与基础 | 第62-72页 |
(一)校本课程的架构 | 第63-68页 |
1.课程权力范畴的校本课程 | 第63-64页 |
2.课程价值范畴的校本课程 | 第64-66页 |
3.课程实践范畴的校本课程 | 第66-68页 |
(二)校本课程的基础 | 第68-72页 |
1.作为影响因素的校本课程基础 | 第69-70页 |
2.作为基础学科的校本课程基础 | 第70-71页 |
3.作为理论基础的校本课程基础 | 第71-72页 |
二、校本课程的本质与形式 | 第72-77页 |
(一)校本课程的本质 | 第72-75页 |
1.学科内容本质观与校本课程 | 第73页 |
2.实践活动本质观与校本课程 | 第73-74页 |
3.知识经验本质观与校本课程 | 第74-75页 |
(二)校本课程的形式 | 第75-77页 |
1.课程的基本类型与标准 | 第75-76页 |
2.校本课程的形式与特征 | 第76-77页 |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 第77-87页 |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 第78-83页 |
1.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考察 | 第78-80页 |
2.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 第80-81页 |
3.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 第81-83页 |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 第83-87页 |
1.校本课程实施的内涵解析 | 第83-84页 |
2.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 第84-86页 |
3.校本课程实施的价值生成 | 第86-87页 |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理论探讨 | 第87-94页 |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属性 | 第88-90页 |
1.“三级课程”的功能代偿属性 | 第88页 |
2.“三农发展”的社会服务属性 | 第88-89页 |
3.“乡村文明”的文化弘扬属性 | 第89页 |
4.“乡土知识”的实践探究属性 | 第89-90页 |
5.“学生经验”的心理契合属性 | 第90页 |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的特征 | 第90-94页 |
1.价值取向的为农性 | 第90-91页 |
2.课程文化的乡土性 | 第91页 |
3.课程结构的简约性 | 第91-92页 |
4.课程建设的协同性 | 第92-93页 |
5.课程实践的开放性 | 第93-94页 |
第三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思路 | 第94-106页 |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设计 | 第94-102页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94-95页 |
1.研究案例的同质性 | 第94-95页 |
2.研究成本的集约性 | 第95页 |
3.学校发展的持续性 | 第95页 |
4.红丰小学的示范性 | 第95页 |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 第95-99页 |
1.个案研究法 | 第95-96页 |
2.参与式观察 | 第96-97页 |
3.访谈研究法 | 第97-99页 |
(三)研究思路的设计 | 第99-100页 |
1.理论的研究思路 | 第99页 |
2.实证的研究思路 | 第99页 |
3.整合的研究思路 | 第99-100页 |
(四)研究伦理的说明 | 第100-102页 |
1.资料使用范围与保存 | 第100-101页 |
2.红丰小学名义与授权 | 第101页 |
3.访谈对象权益与保护 | 第101页 |
4.学术研究规范与责任 | 第101-102页 |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过程 | 第102-106页 |
(一)三次农村教育大调研的感知 | 第102页 |
(二)廿七位乡村教师的深度访谈 | 第102-103页 |
(三)两个月案例学校的扎根研究 | 第103页 |
(四)若干次师生日常的交流对话 | 第103-104页 |
(五)红丰村落的民间走访与调查 | 第104页 |
(六)分类型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 | 第104-105页 |
(七)多领域学科专家的悉心指导 | 第105页 |
(八)六个月实践认识的理论提升 | 第105-106页 |
第四章 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写照 | 第106-167页 |
一、红丰小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素描 | 第106-117页 |
(一)红丰小学的社会环境 | 第106-108页 |
1.红丰小学的地理概况 | 第107页 |
2.红丰小学的优势条件 | 第107-108页 |
(二)红丰小学的发展实况 | 第108-114页 |
1.红丰小学的历史演变 | 第108-110页 |
2.红丰小学的师生队伍 | 第110-112页 |
3.红丰小学的优势条件 | 第112-113页 |
4.红丰小学的发展限度 | 第113-114页 |
(三)红丰小学的教育信条 | 第114-117页 |
1.完善自我、善待他人的校训 | 第114-115页 |
2.立志博学、和谐创新的校风 | 第115-116页 |
3.求真求实、求新求效的教风 | 第116页 |
4.勤读勤问、勤记勤练的学风 | 第116-117页 |
二、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沿革 | 第117-122页 |
(一)理想的萌芽:应该给农村孩子怎么样的教育 | 第118页 |
(二)艰难的探索:如何办好服务农村孩子的教育 | 第118-119页 |
(三)瓶颈的突破:协同群众办好人民期待的教育 | 第119-120页 |
(四)系统的运行:打造有质量谋个性的学校教育 | 第120-121页 |
(五)良性的循环:发展绿色创新生态文明的教育 | 第121-122页 |
三、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写照 | 第122-167页 |
(一)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论依据 | 第123-127页 |
1.统筹三级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 第124-125页 |
2.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价值诉求 | 第125页 |
3.推动学校优质发展的战略需要 | 第125-126页 |
4.发挥服务农村建设的教育规定 | 第126-127页 |
(二)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理念 | 第127-128页 |
1.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 第127页 |
2.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解读 | 第127-128页 |
(三)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 第128-130页 |
1.为了师生的全面发展 | 第129页 |
2.为了组织的健康发展 | 第129-130页 |
3.为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 第130页 |
4.为了社会的富强发展 | 第130页 |
(四)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培养目标 | 第130-132页 |
1.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 第131页 |
2.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目标 | 第131-132页 |
3.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段目标 | 第132页 |
(五)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 第132-149页 |
1.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文本教材 | 第133-138页 |
2.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队会 | 第138-144页 |
3.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生物标本 | 第144-146页 |
4.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校园植物 | 第146-149页 |
(六)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活动形式 | 第149-159页 |
1.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整合实施 | 第153-154页 |
2.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承接实施 | 第154-157页 |
3.校本课程的分类组织专项实施 | 第157-158页 |
4.校本课程的外部协同联动实施 | 第158-159页 |
(七)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质量评价 | 第159-167页 |
1.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理念 | 第159-160页 |
2.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准则 | 第160-162页 |
3.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对象 | 第162-164页 |
4.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方式 | 第164-167页 |
第五章 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反思 | 第167-188页 |
一、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成效 | 第167-172页 |
(一)教育风貌得到历史性革新 | 第168页 |
(二)学生人格获得个性化培养 | 第168-169页 |
(三)教师角色发生研究性质变 | 第169-170页 |
(四)课程体系走向结构性优化 | 第170-171页 |
(五)学校文化实现生态性塑造 | 第171-172页 |
二、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践的保障机制 | 第172-177页 |
(一)校长领导的科学有力 | 第172-173页 |
(二)教育文化的高度认同 | 第173-174页 |
(三)师资队伍的团结合作 | 第174-175页 |
(四)外部组织的协同联动 | 第175-176页 |
(五)社区资源的灵活运用 | 第176-177页 |
三、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践的现实挑战 | 第177-181页 |
(一)教育资本的供给总量不足 | 第177-178页 |
(二)校园空间的拓展能力有限 | 第178-179页 |
(三)师资队伍结构性问题凸显 | 第179-180页 |
(四)课程开发的高位引领欠缺 | 第180-181页 |
四、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践的优化策略 | 第181-185页 |
(一)拓宽办学资本融合渠道,缓解教育资本总量不足 | 第181-182页 |
(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拓展学校域外教育空间 | 第182-183页 |
(三)合理布局教育任务分工,建立对口实习支持体系 | 第183-184页 |
(四)打造农村学校研究基地,形成农村教育理论引领 | 第184-185页 |
五、红丰小学校本课程实践的塑造空间 | 第185-188页 |
(一)长白山林海人文地理研究 | 第186页 |
(二)民族风俗与特色文化研究 | 第186页 |
(三)社会产业与旅游文化研究 | 第186-187页 |
(四)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 | 第187-188页 |
第六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审视 | 第188-216页 |
一、基于乡土文化认同的价值选择 | 第188-193页 |
(一)乡土文化认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正当性 | 第189-190页 |
(二)乡土文化认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必要性 | 第190-191页 |
(三)乡土文化认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战略支撑性 | 第191-192页 |
(四)乡土文化认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可行性 | 第192-193页 |
二、基于纵深推进改革的思维方式 | 第193-197页 |
(一)纵深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需要 | 第193-194页 |
(二)纵深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逻辑理路 | 第194-195页 |
(三)纵深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方式 | 第195-196页 |
(四)纵深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效应 | 第196-197页 |
三、基于学校社区互动的发生机制 | 第197-202页 |
(一)学校与社区互动促进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 第197-198页 |
(二)学校与社区互动对农村学校改进的必要性 | 第198-199页 |
(三)学校与社区互动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 第199-200页 |
(四)学校与社区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互动机制 | 第200-202页 |
四、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 | 第202-207页 |
(一)人的个性发展对全面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 第203-204页 |
(二)学校教育与校本课程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第204-205页 |
(三)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然价值 | 第205-206页 |
(四)校本课程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走向 | 第206-207页 |
五、基于教育质量提升的改革愿景 | 第207-211页 |
(一)新时代对教育公平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召唤 | 第207-208页 |
(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208-209页 |
(三)农村教育深化改革对农村学校变革的现实需要 | 第209-210页 |
(四)农村学校优质改进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诉求 | 第210-211页 |
六、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服务定位 | 第211-216页 |
(一)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引领 | 第212页 |
(二)农村教育发展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意义 | 第212-213页 |
(三)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村学校教育的特色塑造 | 第213-214页 |
(四)校本课程开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实现 | 第214-216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216-227页 |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结论 | 第216-219页 |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判断 | 第216-217页 |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认识 | 第217-218页 |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机制 | 第218-219页 |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重审 | 第219页 |
二、校本课程助益农村学校教育的研究展望 | 第219-222页 |
(一)新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历史机遇 | 第220页 |
(二)新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战略可能 | 第220-221页 |
(三)校本课程在农村学校变革中的未来展望 | 第221-222页 |
(四)校本课程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取向 | 第222页 |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反思 | 第222-227页 |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创新尝试 | 第223-224页 |
1.丰富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理论视角 | 第223页 |
2.拓展了农村教育研究体系的重要分支 | 第223-224页 |
3.形成了一般性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指导 | 第224页 |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总体不足 | 第224-225页 |
1.缺乏对不同类型农村小规模学校差异性的关注 | 第225页 |
2.缺少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历史的一般性考察 | 第225页 |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深化空间 | 第225-227页 |
1.开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分类指导研究 | 第225-226页 |
2.开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追踪调查研究 | 第226页 |
3.开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创新研究 | 第226-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41页 |
附录 | 第241-250页 |
后记 | 第250-25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