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6-28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8-3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30-32页 |
第2章 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2-53页 |
2.1 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历程 | 第32-40页 |
2.1.1 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 | 第32-35页 |
2.1.2 意识形态概念的当代发展 | 第35-38页 |
2.1.3 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 | 第38-40页 |
2.2 话语权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40-47页 |
2.2.1 语言、言语与话语 | 第40-42页 |
2.2.2 意识形态研究的话语转向 | 第42-43页 |
2.2.3 从硬权力到软权力 | 第43-44页 |
2.2.4 意识形态研究的权力转向 | 第44-45页 |
2.2.5 话语与权力的嫁接 | 第45-47页 |
2.3 话语权研究的空间理论基础 | 第47-51页 |
2.3.1 马克思主义的全球空间观 | 第47-49页 |
2.3.2 当代西方社会的空间权力观 | 第49-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3章 网络空间的权力逻辑 | 第53-76页 |
3.1 网络空间的形成 | 第53-59页 |
3.1.1 美国网络空间的崛起 | 第53-55页 |
3.1.2 中国网络空间的形成 | 第55-57页 |
3.1.3 中美网络空间范式的比较 | 第57-59页 |
3.2 网络空间的特征 | 第59-63页 |
3.2.1 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 | 第60-61页 |
3.2.2 网络空间的流动性 | 第61-62页 |
3.2.3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 | 第62-63页 |
3.3 网络空间的权力支配逻辑 | 第63-71页 |
3.3.1 全球性支配地方性 | 第63-66页 |
3.3.2 流动性支配凝固性 | 第66-69页 |
3.3.3 开放性支配封闭性 | 第69-71页 |
3.4 网络空间的主权争议 | 第71-75页 |
3.4.1 网络空间的数字鸿沟 | 第71-73页 |
3.4.2 网络空间的殖民危机 | 第73-74页 |
3.4.3 网络空间的主权主张 | 第74-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4章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博弈的核心要素 | 第76-97页 |
4.1 信息技术 | 第76-83页 |
4.1.1 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外延 | 第76-77页 |
4.1.2 信息技术的定形作用 | 第77-81页 |
4.1.3 信息技术竞争的焦点 | 第81-83页 |
4.2 话语资源 | 第83-89页 |
4.2.1 话语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 第83-84页 |
4.2.2 话语资源的战略作用 | 第84-86页 |
4.2.3 话语资源竞争的焦点 | 第86-89页 |
4.3 网络媒介管理制度 | 第89-96页 |
4.3.1 网络媒介管理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 第89-91页 |
4.3.2 网络媒介管理制度的保护作用 | 第91-93页 |
4.3.3 网络媒介管理取得制度优势的关键 | 第93-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5章 网络空间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 第97-124页 |
5.1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渗透 | 第97-104页 |
5.1.1 西方国家话语渗透的网络工具 | 第97-100页 |
5.1.2 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内容构成 | 第100-101页 |
5.1.3 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话语功能 | 第101-103页 |
5.1.4 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话语方式 | 第103-104页 |
5.2 国内门户网站的话语竞争 | 第104-115页 |
5.2.1 门户网站新闻的话语地位 | 第104-106页 |
5.2.2 门户网站新闻的内容构成 | 第106-108页 |
5.2.3 门户网站新闻的话语功能 | 第108-111页 |
5.2.4 门户网站新闻的话语方式 | 第111-115页 |
5.3 国内反权力的话语挑战 | 第115-123页 |
5.3.1 反权力意识的表达途径 | 第116-118页 |
5.3.2 反权力意识的话语内容 | 第118-119页 |
5.3.3 反权力意识的话语危害 | 第119-121页 |
5.3.4 反权力意识的话语形式 | 第121-12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6章 网络空间提升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 | 第124-151页 |
6.1 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话语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 第124-132页 |
6.1.1 意识形态话语国际化 | 第124-127页 |
6.1.2 意识形态话语现代化 | 第127-129页 |
6.1.3 意识形态话语生活化 | 第129-132页 |
6.2 创新官媒传播方式推动媒介技术融合 | 第132-137页 |
6.2.1 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占领信息制高点 | 第132-135页 |
6.2.2 整合优质媒体资源推动媒介技术融合 | 第135-137页 |
6.2.3 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突破美国技术定形 | 第137页 |
6.3 建构网络管理制度保证媒体发展活力 | 第137-143页 |
6.3.1 网络媒体的自律制度建设 | 第138-141页 |
6.3.2 网络媒体的他律制度建设 | 第141-143页 |
6.4 比较中美网络空间战略强化意识形态安全 | 第143-150页 |
6.4.1 对比中美网络空间战略目标突出国家主权意识 | 第144-145页 |
6.4.2 对比中美网络空间战略核心原则强化多边与共治理念 | 第145-148页 |
6.4.3 对比中美网络战略行动政策强化安全与法治观念 | 第148-15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结论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