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30页 |
1.1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 | 第10-13页 |
1.1.1 半导体光催化的背景介绍 | 第10页 |
1.1.2 半导体光催化的原理 | 第10-11页 |
1.1.3 半导体光催化的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1.2 几种常见的半导体光催化剂 | 第13-17页 |
1.2.1 TiO_2光催化剂 | 第13-14页 |
1.2.2 Fe_2O_3光催化剂 | 第14-16页 |
1.2.3 SiC光催化剂 | 第16-17页 |
1.3 半导体光催化剂改性的方法 | 第17-21页 |
1.3.1 形貌结构调控 | 第18-19页 |
1.3.2 元素及缺陷掺杂 | 第19-20页 |
1.3.3 半导体复合-异质结结构 | 第20-21页 |
1.4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 | 第21-28页 |
1.4.1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 | 第21页 |
1.4.2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组成及发光机制 | 第21-22页 |
1.4.3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1.4.4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24-26页 |
1.4.5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应用 | 第26-28页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TLM钛合金表面氧空位掺杂TiO_2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30-46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2.2.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4-44页 |
2.3.1 氧空位掺杂TiO_2改性TLM钛合金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 第34-39页 |
2.3.2 氧空位掺杂对TiO_2能带结构及光学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2.3.3 氧空位掺杂TiO_2改性TLM钛合金的光催化及光催化灭菌性能研究 | 第41-43页 |
2.3.4 氧空位掺杂TiO_2改性TLM钛合金的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三维RGO-Fe_2O_3-MoS_2纳米复合结构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6-76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7-48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3.2.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0-73页 |
3.3.1 RGO-Fe_2O_3-MoS_2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50-65页 |
3.3.2 RGO-Fe_2O_3-MoS_2纳米复合材料的光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5-69页 |
3.3.3 RGO-Fe_2O_3-MoS_2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分析 | 第69-71页 |
3.3.4 RGO-Fe_2O_3-MoS_2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71-7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第4章 Er/Tm/Yb/Y_2O_3上转换发光增强3C-SiC纳米复合结构设计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76-112页 |
4.1 引言 | 第76-7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7-81页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7-78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78-80页 |
4.2.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80-8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1-110页 |
4.3.1 3C-SiC纳米晶形成过程、形貌结构表征 | 第81-83页 |
4.3.2 3C-SiC纳米晶的光学性能研究 | 第83-86页 |
4.3.3 不同结构Er/Tm/Yb/Y_2O_3样品的结构形貌表征 | 第86-94页 |
4.3.4 不同结构Er/Tm/Yb/Y_2O_3样品的上转换发光性能及发光机理的研究 | 第94-98页 |
4.3.5 不同结构Er/Tm/Yb/Y_2O_3-SiC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及成分表征 | 第98-103页 |
4.3.6 不同结构Er/Tm/Yb/Y_2O_3-SiC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能表征 | 第103-106页 |
4.3.7 不同结构Er/Tm/Yb/Y_2O_3-SiC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表征 | 第106-110页 |
4.3.8 Er/Tm/Yb/Y_2O_3对3C-SiC纳米晶的光催化增强机理分析 | 第11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5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112-113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113页 |
5.3 工作展望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4-136页 |
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134-135页 |
待发表的论文 | 第135页 |
参与科研项目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