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背景与问题 | 第11-17页 |
(一)社区矫正体制转型与原因 | 第11-12页 |
(二)社区矫正法律规制状况 | 第12-14页 |
(三)社区矫正对象范围及变化趋势 | 第14-15页 |
(四)四类人员承受的社会压力、排斥及其程度 | 第15-17页 |
二、社区矫正与应对社会排斥的辩证统一 | 第17-23页 |
(一)社会排斥缘于宣告社区矫正 | 第17-20页 |
(二)应对社会排斥是社区矫正之作为 | 第20-21页 |
(三)社区矫正与应对社会排斥之统一 | 第21-23页 |
三、应对社会排斥的理论依据 | 第23-28页 |
(一)因个人社会属性确立的基本人权 | 第23-25页 |
(二)因他人社会属性确立的基本人权 | 第25-26页 |
(三)预防再犯罪目标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 第26-28页 |
四、四类人员遭遇社会排斥的类型 | 第28-43页 |
(一)不同领域的社会排斥 | 第28-39页 |
(二)不同对象的社会排斥 | 第39-43页 |
五、增强个人应对社会排斥的意识与能力 | 第43-47页 |
(一)平衡个人心理,做好抗排斥准备 | 第43-45页 |
(二)个人在社会帮助下增强谋生的能力 | 第45-47页 |
(三)在社会排斥中守住行为底限 | 第47页 |
六、应对社会排斥的制度及社区支持 | 第47-53页 |
(一)细化法律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跟进政策调控 | 第47-49页 |
(二)借助社会支持缓解人际紧张关系,重新融入社会 | 第49-50页 |
(三)通过帮助特殊群体,共同应对社会排斥 | 第50-51页 |
(四)扩大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解决特殊问题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