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当代表征 | 第14-22页 |
1.1 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厘定 | 第14-15页 |
1.2 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演进 | 第15-16页 |
1.3 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 | 第16-19页 |
1.3.1 告别革命,颂扬改良 | 第16-17页 |
1.3.2 美化侵略,宣扬“侵略有功” | 第17页 |
1.3.3 肆意抹杀中华传统文化 | 第17-18页 |
1.3.4 颠倒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 | 第18页 |
1.3.5 攻击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 | 第18-19页 |
1.4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的现状 | 第22-36页 |
2.1 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主要途径 | 第22-25页 |
2.1.1 网络散播 | 第22-23页 |
2.1.2 文艺作品蛊惑 | 第23-24页 |
2.1.3 学术诱导 | 第24-25页 |
2.2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 | 第25-30页 |
2.2.1 消解部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 第25-26页 |
2.2.2 诱导部分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观 | 第26-29页 |
2.2.3 动摇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 第29-30页 |
2.3 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原因探析 | 第30-36页 |
2.3.1 多重环境叠加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契机 | 第30-33页 |
2.3.2 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有待提高 | 第33页 |
2.3.3 历史虚无主义的脉动难以被大学生识破 | 第33-34页 |
2.3.4 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被历史虚无主义利用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化解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的路径 | 第36-48页 |
3.1 高校党建:筑牢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战斗堡垒 | 第36-39页 |
3.1.1 保证高校党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 第36-37页 |
3.1.2 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扎实推进党史国史教育 | 第37-38页 |
3.1.3 严格学生党员进出管理机制 | 第38-39页 |
3.2 网络舆论:管控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扩散 | 第39-42页 |
3.2.1 加快媒体融合步伐,做大做强主流媒体 | 第39-40页 |
3.2.2 完善网络媒体监管,净化网络空间 | 第40-41页 |
3.2.3 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 第41-42页 |
3.3 科学研究:阻隔历史虚无主义向高校渗透 | 第42-43页 |
3.3.1 深化学理研究 | 第42页 |
3.3.2 加强学术管理 | 第42-43页 |
3.3.3 敢于学术批判 | 第43页 |
3.4 思政工作: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推动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 第43-46页 |
3.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第43-45页 |
3.4.2 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畅通全员育人渠道 | 第45-46页 |
3.5 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理性自觉 | 第46-48页 |
3.5.1 构筑对历史的整体性认知 | 第46页 |
3.5.2 加强自身信息素养教育 | 第46-47页 |
3.5.3 培养自身理性思维能力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4-56页 |
附: 调查问卷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