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 洞穴及洞穴环境概况 | 第13页 |
2 洞穴动物 | 第13-15页 |
2.1 洞穴动物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2.2 洞穴昆虫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3 洞穴螽嘶 | 第15-19页 |
3.1 生物学 | 第15-16页 |
3.2 生态学 | 第16页 |
3.3 病原物 | 第16-17页 |
3.4 行为学 | 第17-18页 |
3.5 生理学 | 第18页 |
3.6 分子生物学 | 第18-19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5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5.1 洞穴裸灶螽与洞穴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 第19页 |
5.2 以16S rDNA作为分子标记构建洞穴裸灶螽的系统发育树 | 第19-20页 |
6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洞穴裸灶螽适应洞穴环境的形态学、生物学及生理学特征 | 第21-38页 |
1 前言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 材料 | 第22-23页 |
2.1.1 标本采集 | 第22页 |
2.1.2 试剂 | 第22页 |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2-23页 |
2.2 方法 | 第23-24页 |
2.2.1 洞穴裸灶螽若虫的饲养及生物学习性的观察 | 第23页 |
2.2.2 外部形态观察 | 第23-24页 |
2.2.3 细胞结构特点研究 | 第24页 |
2.2.4 触角感受器的观察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5页 |
3.1 生物学习性 | 第24-25页 |
3.2 外部形态 | 第25-29页 |
3.2.1 卵 | 第25页 |
3.2.2 若虫 | 第25-26页 |
3.2.3 成虫 | 第26-29页 |
3.3 细胞结构特征 | 第29-30页 |
3.4 触角感受器 | 第30-35页 |
3.4.1 毛形感受器(sensilla trichodea,ST) | 第30-31页 |
3.4.2 刺形感受器(sensilla chaetica,SCh) | 第31-32页 |
3.4.3 鳞形感受器(sensilla squamiformia,SQ) | 第32-33页 |
3.4.4 耳形感受器(sensilla auricillica,SAR) | 第33页 |
3.4.5 腔形感受器(sensilla cavity,SCa) | 第33页 |
3.4.6 锥形感受器(sensilla basiconica,SB) | 第33-34页 |
3.4.7 新发现的感受器—鼎形感受器(sensilla Ding) | 第34-35页 |
4 讨论 | 第35-38页 |
4.1 生物学特性 | 第35页 |
4.2 外部形态 | 第35-36页 |
4.3 细胞结构特征 | 第36页 |
4.4 触角感受器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基于16SrDNA的洞穴驼螽科部分类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 第38-58页 |
1 前言 | 第38-3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5页 |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9页 |
2.2 主要试剂及试剂的配制 | 第39页 |
2.3 供试昆虫 | 第39-40页 |
2.4 供试菌株 | 第40-41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2.5.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1页 |
2.5.2 基因组DNA的检测 | 第41页 |
2.5.3 16S rDNA的PCR扩增 | 第41-42页 |
2.5.4 PCR产物的回收 | 第42-43页 |
2.5.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3-44页 |
2.5.6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第44页 |
2.5.7 大肠杆菌转化 | 第44页 |
2.5.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4-45页 |
2.5.9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6页 |
3.1 基因组DNA提取与质量检测 | 第45-46页 |
3.2 16S rDNA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46页 |
3.3 16S rDNA基因PCR回收结果 | 第46-47页 |
3.4 16S rDNA重组克隆质粒的菌落PCR结果 | 第47-48页 |
3.5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 | 第48页 |
3.6 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8-51页 |
3.7 密码子的使用频率与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51页 |
3.8 碱基颠换分析 | 第51-53页 |
3.9 聚类分析结果 | 第53-56页 |
4 讨论 | 第56-58页 |
4.1 构建分子系统树的方法 | 第56页 |
4.2 所研究类群16S rDNA基因部分片段的序列组成及分析 | 第56-57页 |
4.3 系统发育 | 第57-58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1页 |
1 结论 | 第58-59页 |
2 展望 | 第59-61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硕士期间参与的主要活动及会议 | 第73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