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新型自旋捕捉剂的自旋捕捉性能及其体外抗癌活性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0页
    1.1 前言第11-12页
    1.2 ESR原理第12-14页
    1.3 自旋捕捉剂的发展第14-19页
        1.3.1 自旋捕捉技术第14-15页
        1.3.2 自旋捕捉剂的分类第15-17页
            1.3.2.1 亚硝基类第15-16页
            1.3.2.2 直链硝酮第16页
            1.3.2.3 环状硝酮第16-17页
        1.3.3 靶向定位于线粒体的自旋捕捉剂第17-18页
        1.3.4 PBN用作药物第18-19页
        1.3.5 PBN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第19页
    1.4 研究课题的提出第19-20页
第二章 自旋捕捉剂的合成第20-34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0页
        2.1.1 材料第20页
        2.1.2 仪器第20页
    2.2 PBN的合成第20-21页
        2.2.1 2-甲基-2-硝基丙烷的合成第20-21页
        2.2.2 锌粉的活化第21页
        2.2.3 硝酮的合成第21页
    2.3 MitoPBN的合成第21-22页
        2.3.1 4-(4-bromobutoxy)benzal dehyde的合成第22页
        2.3.2 N-(4-(4-bromobutoxy)benzylidene)-2-methylpropan-2-nitrone的合成第22页
        2.3.3 MitoPBN的合成第22页
    2.4 ChPBN的合成第22-23页
        2.4.1 对甲酰基苯甲酰氯的合成第23页
        2.4.2 对甲酰基苯甲酸胆固醇酯的合成第23页
        2.4.3 ChPBN的合成第23页
    2.5 讨论第23-33页
        2.5.1 合成方法讨论第24-25页
        2.5.2 化合物的表征及解析第25-33页
    2.6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ChPBN脂质体的制备第34-42页
    3.1 ChPBN脂质体含量测定及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第34-36页
        3.1.1 材料第34页
        3.1.2 仪器第34页
        3.1.3 检测方法的建立第34-35页
        3.1.4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5页
        3.1.5 方法回收率第35-36页
    3.2 ChPBN脂质体的分离及包封率的测定第36-37页
        3.2.1 PBS缓冲液(pH=7.4)的配置第36页
        3.2.2 透析时间的确定第36页
        3.2.3 脂质体与游离ChPBN分离可行性实验第36页
        3.2.4 包封率测定方法第36-37页
    3.3 ChPBN脂质体的制备第37-40页
        3.3.1 制备方法的筛选第37-38页
        3.3.2 单因素实验第38-40页
            3.3.2.1 胆固醇-磷脂质量比对包封率的影响第38页
            3.3.2.2 药脂比对包封率的影响第38页
            3.3.2.3 超声时间对包封率的影响第38-39页
            3.3.2.4 正交设计法优选最佳处方第39-40页
    3.4 讨论第40-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PBN及其衍生物的细胞生物学研究第42-49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42-43页
        4.1.1 仪器第42页
        4.1.2 材料第42-43页
    4.2 材料处理第43页
        4.2.1 RPMI1640培养液的配制第43页
        4.2.2 DMEM培养液的配制第43页
        4.2.3 细胞培养第43页
        4.2.4 MTT溶液的配制第43页
    4.3 实验结果第43-47页
        4.3.1 MTT法测PBN、MitoPBN、ChPBN及ChPBN脂质体的细胞毒性第43-44页
        4.3.2 PBN对HepG2细胞毒性第44页
        4.3.3 ChPBN及其脂质体对HepG2细胞毒性第44-45页
        4.3.4 MitoPBN对HepG2细胞毒性第45-46页
        4.3.5 MitoPBN对几种癌细胞毒性第46-47页
    4.4 讨论第47-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ESR表征自旋捕捉性能第49-54页
    5.1 材料与仪器第49页
        5.1.1 材料第49页
        5.1.2 仪器第49页
    5.2 检测方法第49-50页
    5.3 ESR检测结果第50-53页
    5.4 讨论第53页
    5.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全文总结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类Tudor-SN蛋白表达抑制MDA-MB-231稳定株的建立及鉴定
下一篇:日语原因从句中的语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