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其他学科论文--中医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

补气活血定晕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前言第12-15页
第2章 临床研究第15-19页
    2.1 临床资料第15-17页
        2.1.1 诊断标准第15-16页
        2.1.2 一般资料第16-17页
    2.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2.2.1 治疗方法第17页
        2.2.2 观察方法第17-18页
        2.2.3 统计方法第18页
    2.3 疗效评定标准第18-19页
        2.3.1 临床疗效判定第18页
        2.3.2 巴塞尔指数评分第18页
        2.3.3 辅助检查第18页
        2.3.4 实验室检查第18-19页
第3章 结果第19-23页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第19页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 MBI 评分结果比较第19-20页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 TCD 检查结果比较第20页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凝血四项治疗前后结果比较第20-21页
    3.5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常规结果比较第21页
    3.6 治疗组与对照组肝肾功能部分检查结果比较第21-22页
    3.7 安全性评价第22-23页
第4章 讨论与结论第23-29页
    4.1 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眩晕症认识和治疗第23-24页
        4.1.1 眩晕症概述与病理机制第23页
        4.1.2 中医对眩晕症的治疗第23-24页
    4.2 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认识和治疗第24-26页
        4.2.1 西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认识第24-25页
        4.2.2 西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治疗第25-26页
    4.3 补气活血定晕方的作用机理及分析第26-27页
    4.4 临床疗效判定与结果分析第27-28页
        4.4.1 临床疗效判定分析第27页
        4.4.2 伤残能力评定评分结果第27页
        4.4.3 治疗前后 TCD 检查结果第27页
        4.4.4 凝血四项治疗前后结果比较第27页
        4.4.5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第27-28页
    4.5 结论第28-29页
第5章 结语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32页
附表第32-35页
综述第35-41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致谢第41-4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育消费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视角
下一篇:力诺太阳能集团诚信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