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8-9页 |
1.3 论文结构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9页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9-11页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10-11页 |
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与现状 | 第11-19页 |
2.1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内容 | 第11-14页 |
2.1.1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概念 | 第11-12页 |
2.1.2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种类 | 第12-13页 |
2.1.3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主要特征 | 第13-14页 |
2.2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与现状 | 第14-17页 |
2.2.1 个人信贷业务的开端(1984年-1992年) | 第15页 |
2.2.2 个人信贷业务的推进(1993年-2001年) | 第15-16页 |
2.2.3 个人信贷业务的快速增长(2002年-2003年) | 第16页 |
2.2.4 个人信贷业务的调整(2004年至2007年) | 第16页 |
2.2.5 个人信贷业务的创新(2008年至今) | 第16-17页 |
2.3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2.3.1 个人信贷管理不断成熟 | 第17页 |
2.3.2 信用市场环境亟待规范 | 第17-18页 |
2.4 个人信贷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新兴业务 | 第18-19页 |
2.4.1 个人信贷业务是我国金融行为重要组成部分 | 第18页 |
2.4.2 个人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最具发展潜力的业务 | 第18-19页 |
3 个人信贷业务主要风险分析 | 第19-26页 |
3.1 个人信贷风险的含义 | 第19页 |
3.2 个人信贷风险类型 | 第19-22页 |
3.2.1 政策与法律风险 | 第19-21页 |
3.2.2 市场风险 | 第21页 |
3.2.2.1 利率风险 | 第21页 |
3.2.2.2 市场竞争加剧与规则不健全导致的风险 | 第21页 |
3.2.3 经营风险 | 第21-22页 |
3.2.4 管理风险 | 第22页 |
3.2.5 信用风险 | 第22页 |
3.2.6 道德风险 | 第22页 |
3.3 个人信贷风险及防范 | 第22-26页 |
3.3.1 贷款调查阶段风险防控 | 第23-25页 |
3.3.1.1 借款人信用风险防范 | 第23页 |
3.3.1.2 交易风险规避 | 第23-24页 |
3.3.1.3 中介信用风险防控 | 第24-25页 |
3.3.2 贷款发放前风险把控 | 第25页 |
3.3.3 贷后管理及违约风险防控 | 第25-26页 |
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评级与模型分析 | 第26-34页 |
4.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评级 | 第26-32页 |
4.1.1 违约风险的判定 | 第26-27页 |
4.1.2 违约风险的量化过程 | 第27-28页 |
4.1.3 违约概率及其量化 | 第28-30页 |
4.1.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债务人信用风险评级体系 | 第30-32页 |
4.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模型与实施 | 第32-34页 |
5 当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之不足 | 第34-36页 |
5.1 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善 | 第34页 |
5.2 缺乏有效的金融工具 | 第34页 |
5.3 押品管理相对薄弱,管理机制仍不健全 | 第34-35页 |
5.4 电脑系统自动化审批程度不高 | 第35-36页 |
6 强化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36-43页 |
6.1 改善商业银行所处外部环境 | 第36-40页 |
6.1.1 深化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 第36-37页 |
6.1.2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监测消费信贷资产质量 | 第37-38页 |
6.1.3 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 第38-39页 |
6.1.4 强化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 第39页 |
6.1.5 建立个人信贷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 第39-40页 |
6.2 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管理 | 第40-43页 |
6.2.1 建设银行体系个人信用管理体系 | 第40-41页 |
6.2.2 提高从业人员个人素质 | 第41页 |
6.2.3 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 第41-43页 |
7 结论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详细摘要 | 第46-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