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目录 | 第12-16页 |
绪论 | 第16-2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21-61页 |
1 意志的哲学思考 | 第21-39页 |
1.1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意志的认识 | 第21-27页 |
1.1.1 意志的涵义 | 第21-24页 |
1.1.2 意志的作用 | 第24-25页 |
1.1.3 中国古代意志观小结 | 第25-27页 |
1.2 西方哲学中的意志思考 | 第27-35页 |
1.2.1 古希腊哲学的前“意志”观 | 第27-29页 |
1.2.2 中世纪神学的唯意志论 | 第29-30页 |
1.2.3 近代机械主义的意志观 | 第30-31页 |
1.2.4 意志主义的意志观 | 第31-33页 |
1.2.5 心灵哲学的意志否定论 | 第33-35页 |
1.2.6 马克思主义实践意志观 | 第35页 |
1.3 哲学中的意志小结 | 第35-39页 |
2 意志的心理学研究 | 第39-61页 |
2.1 西方心理学关于意志的研究 | 第39-45页 |
2.1.1 早期西方心理学的意志研究 | 第40-41页 |
2.1.2 当代西方心理学关于意志的研究 | 第41-45页 |
2.2 中国心理学关于意志的研究 | 第45-50页 |
2.2.1 意志的定义及过程 | 第45-47页 |
2.2.2 意志品质 | 第47-50页 |
2.3 意志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50-59页 |
2.3.1 意志与动机 | 第51-52页 |
2.3.2 意志与人格坚韧性 | 第52-53页 |
2.3.3 意志与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 第53-55页 |
2.3.4 意志与战斗精神 | 第55-56页 |
2.3.5 意志与士气 | 第56-59页 |
2.4 心理学中的意志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二部分 当代中国军人意志的质性研究与模型建构 | 第61-99页 |
3 质性研究方法与流程 | 第61-73页 |
3.1 研究的方法 | 第61-63页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 第61-63页 |
3.1.2 行为事件访谈法 | 第63页 |
3.2 研究的流程 | 第63-64页 |
3.3 研究的实施 | 第64-70页 |
3.3.1 访谈研究的准备 | 第64-66页 |
3.3.2 访谈研究的步骤 | 第66-69页 |
3.3.3 开放式问卷的施测 | 第69-70页 |
3.4 资料的分析与审核 | 第70-73页 |
3.4.1 访谈资料的分析 | 第70-71页 |
3.4.2 开放式问卷资料的分析 | 第71页 |
3.4.3 质性研究的信效度讨论 | 第71-73页 |
4 质性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3-99页 |
4.1 军人意志概念 | 第74-80页 |
4.1.1 意志是由目标生成的 | 第74-75页 |
4.1.2 意志是在理性评估下能够控制行为 | 第75-77页 |
4.1.3 意志是在困难面前能够承受压力并执行行为 | 第77-78页 |
4.1.4 意志是面对挑战极限时能够坚持、忍耐 | 第78-79页 |
4.1.5 意志概念小结 | 第79-80页 |
4.2 军人意志过程 | 第80-85页 |
4.2.1 军人意志过程的因素 | 第80-81页 |
4.2.2 军人意志过程的模型 | 第81-85页 |
4.3 军人意志品质 | 第85-95页 |
4.3.1 良好意志品质军人的行为特征 | 第86-91页 |
4.3.2 军人意志品质的维度 | 第91-95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95-99页 |
4.4.1 质性研究结果小结 | 第95-97页 |
4.4.2 质性研究结果讨论 | 第97-99页 |
第三部分 军人意志品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 | 第99-135页 |
5 量表编制的目的和方法 | 第99-107页 |
5.1 量表编制的目的 | 第100页 |
5.2 概念的重新建构 | 第100-101页 |
5.3 量表内容的确定 | 第101页 |
5.4 量表模式的选择 | 第101-102页 |
5.5 量表题项数量 | 第102页 |
5.6 样本的质量与数量 | 第102-103页 |
5.7 资料的统计方法 | 第103-107页 |
5.7.1 项目分析法 | 第104页 |
5.7.2 探索性因素分析法 | 第104页 |
5.7.3 验证性因素分析法 | 第104-105页 |
5.7.4 量表的信度检验 | 第105-107页 |
5.8 资料的统计与处理 | 第107页 |
6 军人一般意志品质量表(GVTSM)的编制与验证 | 第107-123页 |
6.1 军人一般意志品质量农概念确认 | 第108页 |
6.2 军人一般意志品质量表的编制与预试 | 第108-109页 |
6.2.1 项目来源及题项编制 | 第108页 |
6.2.2 初测量表的施测程序及方法 | 第108-109页 |
6.3 军人一般意志品质量表的探索性因索分析及结果 | 第109-114页 |
6.3.1 项目分析 | 第109页 |
6.3.2 因素分析的适当性 | 第109-110页 |
6.3.3 项目筛选及因子命名 | 第110-114页 |
6.4 军人一般意志品质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结果 | 第114-120页 |
6.4.1 工具 | 第114页 |
6.4.2 样本情况 | 第114-115页 |
6.4.3 模型设定 | 第115页 |
6.4.4 结果 | 第115-120页 |
6.5 军人一般意志品质(正式)量表的信度检验 | 第120-121页 |
6.5.1 内部一致性系数 | 第120页 |
6.5.2 组合信度 | 第120-121页 |
6.5.3 平均方差提取量 | 第121页 |
6.5.4 重测信度 | 第121页 |
6.6 讨论 | 第121-123页 |
7 军人战斗意志品质量表(FVTSM)的编制与验证 | 第123-135页 |
7.1 军人战斗意志品质量表的相关概念及适用范围 | 第123页 |
7.2 军人战斗意志品质量表的编制与预试 | 第123-124页 |
7.2.1 项目来源及题项编制 | 第123-124页 |
7.2.2 初测量表的施测程序及方法 | 第124页 |
7.3 军人战斗意志品质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及结果 | 第124-128页 |
7.3.1 项目分析结果 | 第124-125页 |
7.3.2 因素分析的适当性 | 第125页 |
7.3.3 项目筛选及因子命名 | 第125-128页 |
7.4 军人战斗意志品质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结果 | 第128-132页 |
7.4.1 验证性因索分析过程 | 第128-129页 |
7.4.2 结果 | 第129-132页 |
7.5 军人战斗意志品质(正式)量表的信度检验 | 第132-133页 |
7.5.1 内部一致性系数 | 第132页 |
7.5.2 组合信度 | 第132页 |
7.5.3 平均方差提取量 | 第132-133页 |
7.5.4 重测信度 | 第133页 |
7.6 小结与讨论 | 第133-135页 |
第四部分 当代中国军人意志品质差异及特点分析 | 第135-149页 |
8 军人一般意志品质的差异及特点分析 | 第135-142页 |
8.1 研究目的 | 第135页 |
8.2 研究方法 | 第135-136页 |
8.2.1 样本情况 | 第135-136页 |
8.2.2 测量工具 | 第136页 |
8.2.3 测试步骤 | 第136页 |
8.2.4 统计工具 | 第136页 |
8.3 军人一般意志品质差异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136-138页 |
8.3.1 军人一般意志品质的总体状况 | 第137页 |
8.3.2 不同军龄军人一般意志品质差异 | 第137页 |
8.3.3 不同性别军人一般意志品质差异 | 第137-138页 |
8.3.4 不同职别军人一般意志品质差异 | 第138页 |
8.3.5 不同文化程度军人一般意志品质差异 | 第138页 |
8.4 军人一般意志品质特点讨论 | 第138-142页 |
9 军人战斗意志品质的差异及特点分析 | 第142-149页 |
9.1 研究目的 | 第142页 |
9.2 研究方法 | 第142-143页 |
9.2.1 样本情况 | 第142-143页 |
9.2.2 测量工具 | 第143页 |
9.2.3 测试步骤 | 第143页 |
9.2.4 统计工具 | 第143页 |
9.3 军人战斗意志品质差异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143-146页 |
9.3.1 军人战斗意志品质的总体状况 | 第143-145页 |
9.3.2 不同军龄军人战斗意志品质差异 | 第145页 |
9.3.3 不同职别官兵战斗意志品质差异 | 第145-146页 |
9.3.4 不同文化程度官兵战斗意志品质差异 | 第146页 |
9.4 当前军人战斗意志品质特点讨论 | 第146-149页 |
第五部分 讨论与总结 | 第149-158页 |
10 综合讨论 | 第149-153页 |
10.1 关于质性研究模型建构的讨论 | 第149-150页 |
10.2 关于军人意志品质测量工具编制的讨论 | 第150-151页 |
10.3 关于军人意志品质差异研究的讨论 | 第151-153页 |
11 结论 | 第153-158页 |
11.1 研究结论 | 第153-155页 |
11.1.1 关于意志的哲学思考 | 第153页 |
11.1.2 关于军人意志概念和过程模型建构 | 第153页 |
11.1.3 关于军人意志品质维度 | 第153-154页 |
11.1.4 关于军人意志品质量表 | 第154页 |
11.1.5 关于军人意志品质水平特点 | 第154-155页 |
11.2 主要贡献 | 第155-156页 |
11.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156-158页 |
附录一:当代中国军人意志品质研究访谈提纲 | 第158-159页 |
附录二:开放式问卷 | 第159-160页 |
附录三:访谈资料登录摘例 | 第160-161页 |
附录四:编码和归档摘例 | 第161-163页 |
附录五:军人一般意志品质量表(正式) | 第163-166页 |
附录六:军人战斗意志品质量表(正式)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4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