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宪政概论 | 第13-23页 |
第一节 中外学者们的新旧宪政论 | 第13-16页 |
(一) 外国学者们的新旧宪政论 | 第13-15页 |
(二) 中国学者们的新旧宪政论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宪政是一种社会形态 | 第16-23页 |
(一) 宪政首先是作为一种政治形态而存在 | 第17-19页 |
(二) 宪政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形态 | 第19-21页 |
(三) 宪政将成为追求全民自由最大化的一种社会形态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宪政可以设计 | 第23-39页 |
第一节 人类一直在设计社会制度 | 第23-32页 |
(一) 奴隶社会的城邦制度设计 | 第24-29页 |
(二) 中世纪的人神制度设计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宪政设计在英美法的实现 | 第32-39页 |
(一) 宪政设计的理论前提 | 第32-35页 |
(二) 英美法宪政设计的意义 | 第35-39页 |
第三章 宪政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39-100页 |
第一节 宪政设计的四大基本原则 | 第39-44页 |
(一) 民主原则 | 第40页 |
(二) 共和原则 | 第40-41页 |
(三) 法治原则 | 第41-42页 |
(四) 人权原则 | 第42页 |
(五) 宪政四大基本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42-43页 |
(六) 宪政与宪政基本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民主原则 | 第44-60页 |
(一) 民主的基本形式: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 | 第45-52页 |
(二) 民主的拓展形式:选举民主、审议民主与协商民主 | 第52-60页 |
第三节 共和原则 | 第60-74页 |
(一) 古典共和的内涵与本质 | 第61-67页 |
(二) 近现代共和的超越与发展 | 第67-74页 |
第四节 法治原则 | 第74-86页 |
(一) 二元论法哲学的终结 | 第75-78页 |
(二) 法治的实现 | 第78-82页 |
(三) 法治的内涵 | 第82-86页 |
第五节 人权原则 | 第86-100页 |
(一) 人权与自由的关系 | 第86-91页 |
(二) 作为法律权利的人权 | 第91-94页 |
(三) 人权理论与实践 | 第94-100页 |
第四章 宪政设计的技术要求 | 第100-121页 |
第一节 个人本位与兼顾公益 | 第101-105页 |
(一) 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 | 第101-102页 |
(二) 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害关系 | 第102-105页 |
第二节 权利与权力相生相克 | 第105-109页 |
(一) 权利优先于权力 | 第106-108页 |
(二) 权利离不开权力 | 第108-109页 |
第三节 权力与权力彼此制衡 | 第109-112页 |
(一) 如何保持权力的相对独立 | 第109-110页 |
(二) 如何防止权力膨胀导致暴政 | 第110-112页 |
第四节 权利(职权)与义务(职责)相一致 | 第112-115页 |
(一) 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是实证上的技术要求 | 第112-114页 |
(二) 权利义务相一致问题与法的本位问题不在同一层面 | 第114-115页 |
第五节 权力(权利)的内部自治与外部控制相结合 | 第115-121页 |
(一) 政治国家的内部自治与外部控制 | 第115-118页 |
(二) 市民社会的内部自治与外部控制 | 第118-121页 |
第五章 宪政设计的内容 | 第121-160页 |
第一节 设计政治制度 | 第121-139页 |
(一) 国家政权之间接民主 | 第122-135页 |
(二) 国家政权之直接民主 | 第135-139页 |
第二节 设计经济制度 | 第139-149页 |
(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 | 第139-142页 |
(二) 经济运行机制 | 第142-145页 |
(三) 国民收入分配制度 | 第145-149页 |
第三节 设计文化制度 | 第149-154页 |
(一) 宗教信仰制度 | 第149-152页 |
(二) 言论出版制度 | 第152-154页 |
第四节 设计权利保障制度 | 第154-160页 |
(一) 权利赋予制度 | 第154-157页 |
(二) 权利救济制度 | 第157-160页 |
第六章 宪政中国设计 | 第160-209页 |
第一节 政治制度改革 | 第161-188页 |
(一) 改革国家权力的组织制度 | 第161-165页 |
(二) 改革国家权力的横向结构 | 第165-179页 |
(三) 改革国家权力的纵向结构 | 第179-188页 |
第二节 经济制度改革 | 第188-200页 |
(一) 进一步改革所有制结构 | 第188-193页 |
(二) 进一步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 第193-197页 |
(三) 进一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 | 第197-200页 |
第三节 文化制度改革 | 第200-204页 |
第四节 权利保障制度改革 | 第204-209页 |
(一) 消除权利赋予制度的内在冲突 | 第204-205页 |
(二) 建立切实可行的权利救济制度 | 第205-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