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紫外光通信简介 | 第10-14页 |
1.2.1 紫外光通信的原理 | 第10-11页 |
1.2.2 紫外光通信的特点 | 第11-12页 |
1.2.3 紫外光通信的应用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2页 |
第2章 紫外光大气传输理论 | 第22-38页 |
2.1 大气的组成 | 第22-24页 |
2.2 紫外光的波段划分及特性 | 第24-27页 |
2.2.1 近地表的太阳辐射特性 | 第24-26页 |
2.2.2 紫外光的波段划分 | 第26-27页 |
2.3 紫外光在大气中的传输特性 | 第27-35页 |
2.3.1 大气对紫外光的吸收效应 | 第28-29页 |
2.3.2 大气对紫外光的散射效应 | 第29-33页 |
2.3.3 大气湍流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4 大气对紫外光的衰减作用 | 第34-35页 |
2.4 影响紫外光大气传输的各因素分析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紫外光通信信道分析与建模 | 第38-71页 |
3.1 信道传输模型 | 第38-46页 |
3.1.1 视距(LOS)传输模型 | 第39-40页 |
3.1.2 非视距(NLOS)单次散射模型 | 第40-46页 |
3.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多散射改进模型 | 第46-55页 |
3.2.1 非视距(NLOS)多次散射模型 | 第46-47页 |
3.2.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多次散射改进模型 | 第47-54页 |
3.2.3 蒙特卡洛模拟散射过程分析及验证 | 第54-55页 |
3.3 脉冲响应特性分析 | 第55-60页 |
3.3.1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多散射改进模型的脉冲响应 | 第56-57页 |
3.3.2 通信距离对脉冲延迟及展宽效应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3 收发端几何尺寸配置对脉冲展宽效应的影响 | 第58-60页 |
3.4 紫外大气传输信道特性研究 | 第60-69页 |
3.4.1 几何尺寸对路径损耗的影响 | 第60-62页 |
3.4.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各次散射对比模型 | 第62-66页 |
3.4.3 单次、二次、多次散射及存活率对路径损耗的影响 | 第66-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紫外光通信调制技术研究 | 第71-88页 |
4.1 紫外光通信中的调制技术 | 第71-73页 |
4.2 传输距离、发射功率、传输速率及误码率间的关系 | 第73-86页 |
4.2.1 OOK调制 | 第74-77页 |
4.2.2 PPM调制 | 第77-81页 |
4.2.3 DPPM调制 | 第81-83页 |
4.2.4 DPIM调制 | 第83-84页 |
4.2.5 几种调制方式的性能比较 | 第84-8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紫外光通信实验样机系统研制 | 第88-115页 |
5.1 紫外光通信样机系统总体架构 | 第88-91页 |
5.1.1 紫外光通信样机系统总体方案 | 第88-89页 |
5.1.2 STM32微处理器核心板 | 第89-91页 |
5.2 紫外光通信发射系统研制 | 第91-99页 |
5.2.1 发射系统架构图 | 第91-92页 |
5.2.2 光源选取 | 第92-94页 |
5.2.3 语音处理电路研制 | 第94-95页 |
5.2.4 驱动调制系统研究与开发 | 第95-99页 |
5.3 紫外光通信接收系统研制 | 第99-106页 |
5.3.1 接收系统架构图 | 第99-100页 |
5.3.2 接收采集器及滤光片 | 第100-101页 |
5.3.3 紫外探测设备 | 第101-103页 |
5.3.4 检测与解调电路设计与实现 | 第103-106页 |
5.4 紫外光通信样机软件架构及协议设计 | 第106-112页 |
5.4.1 紫外光通信样机软件架构 | 第106-107页 |
5.4.2 紫外光样机通信协议设计 | 第107-109页 |
5.4.3 自适应能量阈值 | 第109-112页 |
5.5 实验测试结果 | 第112-11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20页 |
6.1 总结 | 第115-116页 |
6.2 后期研究与工作展望 | 第116-118页 |
6.3 结束语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