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2.1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关系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3 DEA模型在区域经济效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0页 |
1.3.5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概述 | 第21-35页 |
2.1 经济效率 | 第21-23页 |
2.1.1 经济效率概念回顾 | 第21-22页 |
2.1.2 本文对区域经济效率的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2 效率测度的方法 | 第23-27页 |
2.2.1 技术效率及度量 | 第23-25页 |
2.2.2 参数方法 | 第25-26页 |
2.2.3 非参数方法 | 第26-27页 |
2.3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概述 | 第27-35页 |
2.3.1 DEA方法简介 | 第27页 |
2.3.2 DEA的基本模型C~2R | 第27-31页 |
2.3.3 C~2R模型的计算及评价结果解析 | 第31-32页 |
2.3.4 计算纯技术效率的BC~2模型 | 第32-35页 |
第3章 河南省区域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43页 |
3.1 河南省自然特征及经济发展概况 | 第35-38页 |
3.1.1 河南省自然概况 | 第35-36页 |
3.1.2 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36-38页 |
3.2 决策单元的选取与数据获取 | 第38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与原则 | 第38-39页 |
3.4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释义 | 第39-43页 |
3.4.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9-41页 |
3.4.2 各指标释义 | 第41-43页 |
第4章 河南省区域经济效率实证分析 | 第43-65页 |
4.1 模型选择与分析思路 | 第43-44页 |
4.2 指标数据分析 | 第44-48页 |
4.3 2011年各地市经济效率实证分析 | 第48-60页 |
4.3.1 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分析 | 第48-50页 |
4.3.2 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状况分析 | 第50-51页 |
4.3.3 纯技术效率无效地市的投影分析 | 第51-58页 |
4.3.4 非DEA有效地市的参考集分析 | 第58-60页 |
4.4 2006-2011河南各地市经济效率变化趋势分析 | 第60-65页 |
4.4.1 各地市历年经济效率值 | 第60-62页 |
4.4.2 各地市历年技术效率变化分析 | 第62-63页 |
4.4.3 各地市历年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变化分析 | 第63-65页 |
第5章 河南省区域经济效率的实证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 第65-72页 |
5.1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5-69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69-72页 |
5.2.1 协调各地区发展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 第69-70页 |
5.2.2 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并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 第70页 |
5.2.3 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 | 第70-71页 |
5.2.4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 第71页 |
5.2.5 合理控制投入规模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1. 主要结论 | 第72页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