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特点 | 第12-13页 |
1.4 文章结构 | 第13-14页 |
2. 信贷传导渠道的理论概述及研究现状 | 第14-28页 |
2.1 信贷传导渠道的理论渊源 | 第14-17页 |
2.1.1 信用可得性理论 | 第14-16页 |
2.1.2 信贷配给理论 | 第16-17页 |
2.2 现代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 第17-20页 |
2.2.1 银行信贷渠道 | 第17-19页 |
2.2.2 资产负债表渠道 | 第19-20页 |
2.2.3 相关评价 | 第20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2.3.1 信贷传导渠道的存在性 | 第20-22页 |
2.3.2 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2-24页 |
2.3.3 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研究 | 第24-26页 |
2.3.4 文献小结 | 第26-28页 |
3. 我国信贷传导渠道的理论分析 | 第28-43页 |
3.1 信贷渠道在我国发挥作用的前提分析 | 第28-34页 |
3.1.1 银行贷款在我国融资结构中的重要性 | 第29-31页 |
3.1.2 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供给的调节 | 第31-34页 |
3.2 我国信贷传导渠道的作用机制 | 第34-37页 |
3.2.1 商业银行 | 第34-35页 |
3.2.2 企业 | 第35-36页 |
3.2.3 居民 | 第36-37页 |
3.3 影响我国信贷传导渠道传导效应的因素分析 | 第37-43页 |
3.3.1 宏观层次 | 第38-40页 |
3.3.2 微观层次 | 第40-43页 |
4. 信贷渠道传导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43-52页 |
4.1 方法介绍及变量、数据选取 | 第43-47页 |
4.1.1 实证方法简介 | 第43-45页 |
4.1.2 变量及样本区间的选取 | 第45-46页 |
4.1.3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第46-47页 |
4.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7-52页 |
4.2.1 第一阶段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4.2.2 第二阶段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2-5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3-57页 |
5.3 不足之处及后续工作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