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山区小桥涵的结构形式 | 第14-20页 |
2.1 公路小桥涵结构形式概述 | 第14-16页 |
2.1.1 小桥结构形式概述 | 第14-15页 |
2.1.2 涵洞结构形式概述 | 第15-16页 |
2.2 山区公路小桥涵的特征及常用结构形式 | 第16-18页 |
2.2.1 山区公路小桥涵的特征 | 第16页 |
2.2.2 山区公路小桥的常用结构形式 | 第16-18页 |
2.2.3 山区公路涵洞的常用结构形式 | 第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山区小桥涵洪水流量计算及水毁成因分析 | 第20-32页 |
3.1 山区小桥涵洪水流量计算 | 第20-22页 |
3.1.1 山区小流域水文特征 | 第20页 |
3.1.2 山区小流域洪水流量计算方法 | 第20-22页 |
3.2 小桥涵水毁成因分析 | 第22-27页 |
3.2.1 冲刷作用 | 第22-25页 |
3.2.2 淤积 | 第25-26页 |
3.2.3 渗漏 | 第26-27页 |
3.2.4 水压力过大 | 第27页 |
3.3 主要影响因素 | 第27-31页 |
3.3.1 自然因素 | 第28页 |
3.3.2 人为因素 | 第28-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小桥涵水毁的冲刷防护及机理研究 | 第32-40页 |
4.1 局部冲刷坑的形成过程 | 第32-34页 |
4.2 局部冲刷坑的形成机理研究 | 第34-36页 |
4.3 影响局部冲刷坑深度的几种因素研究 | 第36-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小桥涵的水力模型冲刷试验研究 | 第40-61页 |
5.1 冲刷试验设计介绍 | 第40页 |
5.1.1 小桥涵的水力模型设计 | 第40页 |
5.1.2 试验条件 | 第40页 |
5.1.3 试验设计方案 | 第40页 |
5.2 小桥涵的出口铺砌长度对冲刷深度的影响研究 | 第40-45页 |
5.2.1 垂裙后0.4米处的冲刷深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40-42页 |
5.2.2 垂裙处的冲刷深度随铺砌长度的变化规律 | 第42-44页 |
5.2.3 水槽中线剖面的冲刷深度 | 第44-45页 |
5.3 挑坎设置数量对冲刷深度的影响研究 | 第45-53页 |
5.3.1 垂裙处冲刷深度随不同挑坎设置的变化规律 | 第46-49页 |
5.3.2 水槽中线剖面的冲刷深度 | 第49-52页 |
5.3.3 挑坎消能防护效果较好的原因分析 | 第52-53页 |
5.4 三种消能方式消能效果比较分析 | 第53-56页 |
5.4.1 水槽中线剖面的冲刷深度 | 第54-55页 |
5.4.2 消能率比较 | 第55-56页 |
5.5 出口处抛石防护消能措施研究 | 第56-59页 |
5.5.1 垂裙处冲刷深度随不同防护长度与粒径的变化规律 | 第56-57页 |
5.5.2 水槽中线剖面的冲刷深度 | 第57-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数值模拟分析 | 第61-66页 |
6.1 模型介绍 | 第61页 |
6.2 数值模拟 | 第61-63页 |
6.2.1 控制方程 | 第62页 |
6.2.2 计算区域与网格划分 | 第62-63页 |
6.2.3 数值解法 | 第63页 |
6.2.4 边界条件 | 第63页 |
6.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3-65页 |
6.3.1 三种消能方式水面线比较 | 第64页 |
6.3.2 三种消能方式消能率比较 | 第64-65页 |
6.3.3 流场分布 | 第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