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7-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7-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1-12页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交通建设与社会经济适应性理论分析 | 第13-28页 |
2.1 适应性 | 第13-14页 |
2.1.1 适应性的概念及特性 | 第13页 |
2.1.2 适应性的测度 | 第13-14页 |
2.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第14-22页 |
2.2.1 交通基础设施、经济的系统构成及隶属关系 | 第14页 |
2.2.2 交通与社会经济相互影响关系分析 | 第14-20页 |
2.2.3 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相互影响机理分析 | 第20-22页 |
2.3 交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 第22-25页 |
2.3.1 交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22-23页 |
2.3.2 协同学理论 | 第23页 |
2.3.3 木桶理论 | 第23-24页 |
2.3.4 交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运作框架 | 第24-25页 |
2.4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适应性分析 | 第25-28页 |
2.4.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适应性内涵 | 第26页 |
2.4.2 基本特征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交通与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体系研究 | 第28-42页 |
3.1 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 第28页 |
3.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30页 |
3.2.1 指标的选取 | 第28-29页 |
3.2.2 区域交通的量化指标 | 第29-30页 |
3.3 评价方法 | 第30页 |
3.4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数 | 第30-35页 |
3.4.1 EA评价方法的思路 | 第31-32页 |
3.4.2 决策单元的选择 | 第32-33页 |
3.4.3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4.4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有效性评价的实现过程 | 第34-35页 |
3.5 研究区域客货运结构比例分析 | 第35-36页 |
3.6 综合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 第36-38页 |
3.7 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 第38-42页 |
3.7.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概述 | 第38-40页 |
3.7.2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用于适应性评价的具体方法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巴南交通现状与社会经济的适应性分析 | 第42-56页 |
4.1 巴南的交通现状与问题 | 第42-48页 |
4.1.1 公路 | 第42页 |
4.1.2 铁路 | 第42页 |
4.1.3 航运 | 第42-43页 |
4.1.4 客货运站场 | 第43页 |
4.1.5 客货运输 | 第43-48页 |
4.2 巴南的社会经济现状 | 第48-50页 |
4.2.1 综合 | 第48-49页 |
4.2.2 产业经济 | 第49-50页 |
4.3 巴南的交通现状与经济适应性 | 第50-55页 |
4.3.1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数 | 第50-51页 |
4.3.2 巴南区的客货运结构比例分析 | 第51-53页 |
4.3.3 综合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 第53-54页 |
4.3.4 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6页 |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6-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谢辞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