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引言 | 第12-20页 |
0.1 研究背景及依据 | 第12-13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0.3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0.4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1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1.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1.1 小微企业的界定 | 第20-21页 |
1.1.2 信用风险的界定 | 第21页 |
1.1.3 信贷风险的界定 | 第21-22页 |
1.2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 第22-23页 |
1.2.1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信息不对称性 | 第22页 |
1.2.2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不稳定性分析 | 第22页 |
1.2.3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多向联动性分析 | 第22-23页 |
1.3 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 第23-25页 |
1.3.1 新《巴塞尔协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 第23页 |
1.3.2 信用风险度量理论 | 第23-24页 |
1.3.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2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25-37页 |
2.1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现状及风险分析 | 第25-29页 |
2.1.1 小微企业信贷的现状 | 第25-27页 |
2.1.2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现状 | 第27-29页 |
2.1.3 小微企业自身经营的信用风险现状 | 第29页 |
2.2 引发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商业银行因素 | 第29-32页 |
2.2.1 受理模式引致小微企业信用风险 | 第29-30页 |
2.2.2 审批模式引致小微企业信用风险 | 第30-32页 |
2.2.3 监管模式引致小微企业信用风险 | 第32页 |
2.3 引发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企业因素分析 | 第32-37页 |
2.3.1 行业风险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2.3.2 经营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 第34-36页 |
2.3.3 还款能力及意愿因素分析 | 第36-37页 |
3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两步评级”体系构建 | 第37-48页 |
3.1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构建前提 | 第37-39页 |
3.1.1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7页 |
3.1.2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信息收集 | 第37-38页 |
3.1.3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部门分工 | 第38页 |
3.1.4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两步分级”法 | 第38-39页 |
3.2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准入性指标评级体系的建立 | 第39-45页 |
3.2.1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准入性指标的筛选分析 | 第39-40页 |
3.2.2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准入性指标的评级体系 | 第40-44页 |
3.2.3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准入性指标的运作分析 | 第44-45页 |
3.3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可控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5-47页 |
3.3.1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可控性评价体系的要素 | 第45-46页 |
3.3.2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可控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6-47页 |
3.4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可控性评价体系的信贷决策 | 第47-48页 |
4 J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案例 | 第48-54页 |
4.1 客户信贷业务背景 | 第48页 |
4.1.1 客户经营状况 | 第48页 |
4.1.2 客户融资要求 | 第48页 |
4.1.3 客户还款来源 | 第48页 |
4.2 客户信用风险评级 | 第48-52页 |
4.2.1 客户信用风险的准入性指标评级 | 第48-49页 |
4.2.2 客户信用风险的可控性评价分析 | 第49-51页 |
4.2.3 J商业银行的综合信贷决策 | 第51-52页 |
4.3 对信贷案例的思考 | 第52-54页 |
4.3.1 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类体系的思考 | 第52页 |
4.3.2 对信用风险体系监控频度的思考 | 第52-53页 |
4.3.3 对重大事项贷后监控的思考 | 第53页 |
4.3.4 对第二还款来源贷后监控的思考 | 第53-5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