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1 抑郁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 抑郁认知理论 | 第12-13页 |
1.2.1 贝克的抑郁认知模型 | 第12页 |
1.2.2 抑郁的双过程加工模型 | 第12-13页 |
1.3 注意偏向及注意偏向训练 | 第13-16页 |
1.3.1 注意偏向 | 第13页 |
1.3.2 注意偏向训练 | 第13-14页 |
1.3.3 注意偏向训练效果的评估 | 第14-16页 |
2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6-20页 |
2.1 注意偏向训练改善抑郁症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2 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第18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2.2.2 实际意义 | 第18页 |
2.3 研究目的及假设 | 第18-20页 |
2.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2.3.2 研究假设 | 第18-2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0-27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0-23页 |
3.2.1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Depression Scale,CES-D) | 第20-21页 |
3.2.2 儿童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访谈问卷(the Schedule forAffective Disorder and Schizophrenia for school-agechildren present version,K-SADS) | 第21页 |
3.2.3 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Ⅰ-Ⅱ) | 第21页 |
3.2.4 冗思反应量表(Rumination Response Scale,RRS) | 第21页 |
3.2.5 自杀意念问卷(Suicidal Ideation Questionnaire,SIQ) | 第21-22页 |
3.2.6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 | 第22页 |
3.2.7 注意偏向训练材料 | 第22-23页 |
3.3 程序设计阶段 | 第23-25页 |
3.4 具体实施过程 | 第25-27页 |
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7-32页 |
4.1 被试基本情况 | 第27页 |
4.2 SPSS17.0统计学处理 | 第27-30页 |
4.2.1 两组被试在注意偏向训练前情况 | 第27-28页 |
4.2.2 注意偏向训练对注意偏向分数的变化 | 第28页 |
4.2.3 注意偏向训练对抑郁症状个数的改变 | 第28-29页 |
4.2.4 注意偏向训练对各问卷分数的变化 | 第29-30页 |
4.3 讨论 | 第30-3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32-33页 |
参与本研究工作所有人员及完成的具体工作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附录1 CES-D | 第37-38页 |
附录2 STAⅠ-Ⅱ | 第38-39页 |
附录3 RRS | 第39-40页 |
附录4 SIQ | 第40-41页 |
附录5 HAMD | 第41-42页 |
青少年抑郁预防的研究综述 | 第42-50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