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传承保护研究--以清苑县冉庄村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相关定义和存在的问题 | 第15-20页 |
2.1 相关定义 | 第15-16页 |
2.1.1 景观 | 第15页 |
2.1.2 乡村与传统乡村 | 第15页 |
2.1.3 文化景观 | 第15-16页 |
2.1.4 乡土景观 | 第16页 |
2.1.5 传统乡村文化景观 | 第16页 |
2.2 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 | 第16-18页 |
2.3 传统乡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2.3.1 物质文化景观的破坏 | 第18-19页 |
2.3.2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遗失 | 第19-20页 |
3 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分类研究 | 第20-23页 |
3.1 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分类 | 第20-21页 |
3.1.1 物质类文化景观及其相应载体 | 第20-21页 |
3.1.2 非物质类文化景观及其相应载体 | 第21页 |
3.2 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3.2.1 保护评价体系 | 第21-22页 |
3.2.2 核心保护区 | 第22-23页 |
3.2.3 非核心保护区 | 第23页 |
4 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传承设计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4.1 景观意象 | 第23-24页 |
4.2 模仿学说 | 第24页 |
4.3 再生理论 | 第24-25页 |
5 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传承研究 | 第25-36页 |
5.1 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传承的基本原则 | 第25-26页 |
5.1.1 原真性与整体性原则 | 第25-26页 |
5.1.2 地域性与差异性原则 | 第26页 |
5.1.3 利用与传承式原则 | 第26页 |
5.2 传统乡村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研究 | 第26-31页 |
5.2.1 空间肌理和乡土建筑传承的内容和方法 | 第27-29页 |
5.2.2 传统乡村活动空间景观传承的内容与方法 | 第29-31页 |
5.3 传统乡村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研究 | 第31-32页 |
5.3.1 历史 | 第31页 |
5.3.2 风俗习惯 | 第31-32页 |
5.3.3 精神信仰 | 第32页 |
5.3.4 传统工艺 | 第32页 |
5.3.5 语言文字 | 第32页 |
5.4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相互关系 | 第32-33页 |
5.5 传统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第33-3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6 案例分析——清苑县冉庄村文化景观传承保护研究 | 第36-49页 |
6.1 清苑县冉庄村概况 | 第36-37页 |
6.1.1 历史文化特色 | 第36页 |
6.1.2 清苑县冉庄村文化景观分类 | 第36-37页 |
6.2 清苑县冉庄村物质文化景观 | 第37-39页 |
6.2.1 传统聚落景观 | 第37页 |
6.2.2 农业生产景观 | 第37-38页 |
6.2.3 建筑与院落 | 第38页 |
6.2.4 特色红色构筑物 | 第38-39页 |
6.2.5 道路 | 第39页 |
6.3 清苑县冉庄村非物质文化景观 | 第39-40页 |
6.3.1 红色历史 | 第39页 |
6.3.2 风俗习惯 | 第39-40页 |
6.3.3 传统民间艺术 | 第40页 |
6.4 清苑县冉庄村文化景观传承保护研究 | 第40-48页 |
6.4.1 传承保护的基本原则 | 第40页 |
6.4.2 物质文化景观传承保护的内容和方法 | 第40-47页 |
6.4.3 非物质文化景观传承保护的内容和方法 | 第47-4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