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8-21页 |
1.4.1 研究的重点 | 第18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18页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21页 |
2.微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概述 | 第21-33页 |
2.1 微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 第21-25页 |
2.1.1 微文化的内涵 | 第21-23页 |
2.1.2 微文化的特征 | 第23-24页 |
2.1.3 微文化的表现形式 | 第24-25页 |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概述 | 第25-27页 |
2.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含义 | 第25-26页 |
2.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估 | 第26-27页 |
2.3 微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 第27-30页 |
2.3.1 有利于开拓思政教育的途径 | 第27-28页 |
2.3.2 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 | 第28-29页 |
2.3.3 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 第29页 |
2.3.4 有助于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评估反馈机制 | 第29-30页 |
2.4 微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30-33页 |
2.4.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复杂化 | 第30-31页 |
2.4.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结构需创新化 | 第31页 |
2.4.3 大学生思想意识趋向多元化 | 第31页 |
2.4.4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盲点 | 第31-33页 |
3.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实证调查 | 第33-45页 |
3.1 现状调查设计与过程 | 第33-34页 |
3.1.1 调查方案设计 | 第33页 |
3.1.2 调查方法确定及调查对象获取 | 第33-34页 |
3.2 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现状调查 | 第34-45页 |
3.2.1 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3.2.2 对微文化的认知调查 | 第35-36页 |
3.2.3 微文化载体使用情况调查 | 第36-40页 |
3.2.4 对思政教师使用微文化载体的评价 | 第40-42页 |
3.2.5 对微文化的总体评价 | 第42-45页 |
4.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45-51页 |
4.1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4.1.1 教育者重视程度不够,创新方式有限 | 第45-46页 |
4.1.2 大学生自觉意识偏低,学习主动性不强 | 第46-47页 |
4.1.3 教育载体较为分散,有一定检测难度 | 第47页 |
4.2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7-51页 |
4.2.1 信息复杂,大学生甄别能力有限 | 第48页 |
4.2.2 认识不足,教育者观点尚未更新 | 第48页 |
4.2.3 不够重视,微文化应用结构单一 | 第48-51页 |
5.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对策 | 第51-61页 |
5.1 更新大学生思想观念 | 第51-54页 |
5.1.1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 第51-52页 |
5.1.2 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 第52-53页 |
5.1.3 注意加强大学生朋辈教育 | 第53-54页 |
5.2 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 第54-56页 |
5.2.1 转变观念,构建平等的教育主客体关系 | 第54-55页 |
5.2.2 加强微文化培训,打造微文化队伍 | 第55-56页 |
5.3 开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舞台 | 第56-58页 |
5.3.1 利用微文化平台,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 第56-57页 |
5.3.2 创建微文化栏目,弘扬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 | 第57-58页 |
5.4 净化校园微文化环境 | 第58-61页 |
5.4.1 法治与德育并举,加强高校微文化制度建设 | 第58-59页 |
5.4.2 重视校园舆情监督,确保正确引导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