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混合动力汽车概述 | 第10-12页 |
1.2.1 混合动力汽车的定义 | 第10-11页 |
1.2.2 混合动力汽车的特点 | 第11-12页 |
1.3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耦合机构温度场的研究 | 第12-16页 |
1.3.1 动力耦合机构的介绍 | 第12-15页 |
1.3.2 动力耦合机构温度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2 动力耦合机构热场分析 | 第19-33页 |
2.1 传热学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1 热传递基本形式 | 第19-22页 |
2.1.2 瞬态传热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2.1.3 定解条件 | 第23-25页 |
2.2 不同工作模式下动力耦合机构热源分析 | 第25-27页 |
2.2.1 电机单独驱动工作模式 | 第26页 |
2.2.2 发动机单独驱动工作模式 | 第26页 |
2.2.3 电机启动发动机工作模式 | 第26页 |
2.2.4 混合驱动工作模式 | 第26-27页 |
2.2.5 行车充电工作模式 | 第27页 |
2.3 COMSOL Multiphysics 多物理耦合软件介绍 | 第27-30页 |
2.3.1 传热模块简介 | 第28-29页 |
2.3.2 热分析方法简介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3页 |
3 动力耦合机构建模及参数计算 | 第33-49页 |
3.1 动力耦合机构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3.2 ISG 电机边界条件计算 | 第35-37页 |
3.2.1 铜耗计算 | 第35-36页 |
3.2.2 铁耗计算 | 第36页 |
3.2.3 对流换热系数计算 | 第36-37页 |
3.3 离合器边界条件计算 | 第37-43页 |
3.3.1 热流密度的计算 | 第37-40页 |
3.3.2 热流密度分配 | 第40-41页 |
3.3.3 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 | 第41-43页 |
3.4 COMSOL 仿真计算步骤及设置 | 第43-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动力耦合机构温度场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9-59页 |
4.1 电机单独驱动工作模式 | 第49-50页 |
4.2 发动机单独驱动工作模式 | 第50-52页 |
4.3 电机启动发动机工作模式 | 第52-54页 |
4.4 不同冷却液流量下温度分布 | 第54-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5 基于 COMSOL 的风冷 ISG 电机温度场分析与试验验证 | 第59-67页 |
5.1 风冷 ISG 电机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59页 |
5.2 风冷 ISG 电机边界条件计算 | 第59-60页 |
5.2.1 ISG 电机端面散热系数的确定 | 第59-60页 |
5.2.2 气隙中散热系数的确定 | 第60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5.3.1 ISG 电机额定状态下温度分布 | 第60-61页 |
5.3.2 ISG 电机峰值状态下温度分布 | 第61-63页 |
5.3.3 风速对 ISG 电机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 第63页 |
5.4 风冷 ISG 电机温度实验验证 | 第63-65页 |
5.4.1 电机额定状态 | 第64-65页 |
5.4.2 电机峰值状态 | 第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7-68页 |
6.2 继续研究方向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5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