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1 海草概述 | 第13-15页 |
1.2 海草种子的结构 | 第15-18页 |
1.2.1 海草种子的基础结构 | 第15-16页 |
1.2.2 不同种属海草种子的结构特征 | 第16-18页 |
1.3 海草种子下胚轴的作用及其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大叶藻幼苗不同生长阶段下胚轴内部营养物质利用与转化的研究 | 第21-35页 |
引言 | 第21-2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种子的收集和萌发 | 第22页 |
2.1.2 幼苗的培养 | 第22-23页 |
2.1.3 样品的收集与测定 | 第23-24页 |
2.2 结果 | 第24-27页 |
2.2.1 不同生长阶段下胚轴内部水分含量的变化 | 第24-25页 |
2.2.2 不同生长阶段下胚轴内部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25-26页 |
2.2.3 不同生长阶段下胚轴内部总糖含量的变化 | 第26页 |
2.2.4 不同生长阶段下胚轴内部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26-27页 |
2.2.5 不同生长阶段下胚轴内部脂肪含量的变化 | 第27页 |
2.3 讨论 | 第27-33页 |
2.3.1 大叶藻幼苗生长期间下胚轴内部水分含量变化 | 第27-29页 |
2.3.2 大叶藻幼苗生长期间下胚轴内部蛋白质的转化和利用 | 第29-30页 |
2.3.3 大叶藻幼苗生长期间下胚轴内部总糖的转化和利用 | 第30-31页 |
2.3.4 大叶藻幼苗生长期间下胚轴内部淀粉的转化和利用 | 第31-32页 |
2.3.5 大叶藻幼苗生长期间下胚轴内部脂肪的转化和利用 | 第32-33页 |
2.4 结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大叶藻下胚轴对初萌发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 第35-53页 |
引言 | 第35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3.1.1 种子的收集和萌发 | 第35-36页 |
3.1.2 幼苗的培养 | 第36页 |
3.1.3 样品的收集与测定 | 第36页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6页 |
3.2 结果 | 第36-48页 |
3.2.1 大叶藻幼苗存活率的变化 | 第36-38页 |
3.2.2 大叶藻幼苗叶片的变化 | 第38-42页 |
3.2.3 大叶藻幼苗叶鞘的变化 | 第42-45页 |
3.2.4 大叶藻幼苗株高的变化 | 第45-46页 |
3.2.5 大叶藻幼苗根的变化 | 第46-48页 |
3.3 讨论 | 第48-51页 |
3.3.1 大叶藻种子的下胚轴对幼苗存活率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2 大叶藻种子的下胚轴对幼苗形态特征及生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 结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大叶藻初萌发幼苗营养物质应对下胚轴去除的响应 | 第53-67页 |
引言 | 第53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3-55页 |
4.1.1 大叶藻幼苗的培养 | 第53页 |
4.1.2 样品的收集与测定 | 第53-55页 |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5页 |
4.2 结果 | 第55-66页 |
4.2.1 不同生长阶段幼苗地上部分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55-60页 |
4.2.2 不同生长阶段幼苗地下部分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60-66页 |
4.3 讨论 | 第66页 |
4.4 结论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大叶藻下胚轴对初萌发幼苗生长的作用及机制 | 第67-71页 |
5.1 大叶藻种子下胚轴对初萌发幼苗生长的作用程度及作用时间 | 第67-69页 |
5.2 大叶藻种子下胚轴对初萌发幼苗生长的作用机制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历和发表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