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4页 |
1.1 植物病毒的种类、危害及其防治 | 第13-18页 |
1.1.1 植物病毒的种类及其危害 | 第13-17页 |
1.1.2 植物病毒病的防治 | 第17-18页 |
1.1.3 植物病毒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2 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 第18-31页 |
1.2.1 植物源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 | 第19-27页 |
1.2.1.1 植物源蛋白质类抗病毒活性物质 | 第19-20页 |
1.2.1.2 植物源生物碱类抗病毒活性物质 | 第20页 |
1.2.1.3 植物源黄酮类抗病毒活性物质 | 第20-21页 |
1.2.1.4 植物源酚类抗病毒活性物质 | 第21页 |
1.2.1.5 植物源精油类抗病毒活性物质 | 第21页 |
1.2.1.6 植物源多糖类抗病毒活性物质 | 第21-27页 |
1.2.2 微生物源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 | 第27-29页 |
1.2.2.1 真菌来源抗病毒活性物质 | 第27页 |
1.2.2.2 细菌来源抗病毒活性物质 | 第27页 |
1.2.2.3 放线菌来源抗病毒活性物质 | 第27-29页 |
1.2.3 动物和藻类来源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 | 第29页 |
1.2.4 化学合成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 | 第29-31页 |
1.2.5 矿物源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 | 第31页 |
1.3 抗植物病毒物质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1.4 抗植物病毒农药的发展趋势 | 第32-34页 |
第二章 甾烯醇与棉酚等植物源抗病毒物质的筛选、分离、鉴定及其作用机理 | 第34-6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4-45页 |
2.1.1 材料 | 第34-38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38-45页 |
2.1.2.1 植物源抗病毒活性物质筛选方法 | 第38-40页 |
2.1.2.2 棉籽油泥抗TMV活性追踪分离方法 | 第40-42页 |
2.1.2.3 电镜观察棉酚对TMV病毒的抑制作用 | 第42页 |
2.1.2.4 β-谷甾醇诱导植物提高抗病性的测定方法 | 第42-45页 |
2.1.2.5 棉籽油泥提取物的制剂研发 | 第4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5-63页 |
2.2.1 供试植物对TMV的防治效果 | 第45-48页 |
2.2.2 棉籽油泥抗TMV活性追踪分离结果 | 第48-56页 |
2.2.3 电镜观察棉酚对TMV病毒的抑制作用 | 第56页 |
2.2.4 β-谷甾醇诱导植物提高抗病性结果 | 第56-58页 |
2.2.5 棉籽油泥提取物的产业化 | 第58-63页 |
2.3 讨论 | 第63-64页 |
2.4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F01多糖与云芝糖肽等微生物源抗病毒物质的筛选、分离及其作用机理 | 第65-9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5-77页 |
3.1.1 材料 | 第65-66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66-77页 |
3.1.2.1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66-67页 |
3.1.2.2 大型真菌的活性成分提取方法 | 第67页 |
3.1.2.3 活性菌株筛选及扩繁方法 | 第67页 |
3.1.2.4 微生物的初步鉴定方法 | 第67-70页 |
3.1.2.5 F01菌株发酵条件优化方法 | 第70页 |
3.1.2.6 F01菌株抗TMV活性成分的分离方法 | 第70-71页 |
3.1.2.7 云芝糖肽抗TMV活性测定方法 | 第71-72页 |
3.1.2.8 烟草过氧化氢含量测定方法 | 第72页 |
3.1.2.9 烟草PAL和POD酶活性测定 | 第72页 |
3.1.2.10 烟草PR-1a和PR-5 基因表达量测定 | 第72页 |
3.1.2.11 云芝糖肽对TMV病毒的抑制作用观察 | 第72页 |
3.1.2.12 云芝糖肽处理拟南芥样品的转录组测定 | 第72-76页 |
3.1.2.13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 第76-7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7-93页 |
3.2.1 菌株筛选结果 | 第77-81页 |
3.2.2 活性菌株的初步鉴定结果 | 第81页 |
3.2.3 F01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 第81-84页 |
3.2.4 F01菌株抗TMV活性成分的研究 | 第84-85页 |
3.2.5 云芝糖肽抗TMV活性测定 | 第85-86页 |
3.2.6 云芝糖肽抗TMV机理 | 第86-89页 |
3.2.7 云芝糖肽处理拟南芥样品转录组测序结果 | 第89-92页 |
3.2.8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 第92-93页 |
3.3 讨论 | 第93-94页 |
3.4 小结 | 第94-9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95-97页 |
4.1 结论 | 第95页 |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0页 |
附录 | 第110-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与获奖情况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