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summary | 第5页 |
1 绪论 | 第6-9页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第6-7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6-7页 |
1.1.2 研究依据 | 第7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7-8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7-8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8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1 理论研究意义 | 第8页 |
1.3.2 实践研究意义 | 第8-9页 |
2 民俗艺术符号 | 第9-14页 |
2.1 符号的概念 | 第9-11页 |
2.1.1 能指与所指的非对称性 | 第9-10页 |
2.1.2 语义的三角形 | 第10页 |
2.1.3 名示义与暗示义 | 第10-11页 |
2.2 民俗概论 | 第11-13页 |
2.2.1 物质民俗 | 第11-12页 |
2.2.2 社会民俗 | 第12页 |
2.2.3 精神民俗 | 第12页 |
2.2.4 语言民俗 | 第12-13页 |
2.3“民俗”作为符号现象的设计语言 | 第13-14页 |
2.3.1 设计符号的固定和延伸 | 第13页 |
2.3.2 设计符号的功能 | 第13-14页 |
2.3.3 设计符号的形式 | 第14页 |
2.3.4 设计符号的传达 | 第14页 |
3 民俗艺术符号在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系统设计中的影响 | 第14-18页 |
3.1 民俗艺术对乡村旅游品牌定位的影响 | 第14-16页 |
3.1.1 品牌个性 | 第15-16页 |
3.1.2 细分市场研究 | 第16页 |
3.1.3 品牌精准定位 | 第16页 |
3.2 民俗艺术符号对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表现形式的影响 | 第16-17页 |
3.2.1 品牌形象的变化 | 第16-17页 |
3.2.2 品牌战略的转变 | 第17页 |
3.3 民俗艺术符号对乡村旅游品牌传播效果的影响 | 第17-18页 |
3.3.1 在品牌传播中针对受众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3.3.2 符号信息的演绎和传递 | 第18页 |
4 民俗艺术符号在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中的表现策略 | 第18-27页 |
4.1 在品牌识别方面的表现策略 | 第18-23页 |
4.1.1 文字表现 | 第19页 |
4.1.2 图形表现 | 第19-20页 |
4.1.3 象征表现 | 第20-22页 |
4.1.4 抽象表现 | 第22页 |
4.1.5 色彩表现 | 第22-23页 |
4.2 在品牌传播方面的表现策略 | 第23-25页 |
4.2.1 广告传播 | 第23-24页 |
4.2.2 构建品牌亲和力 | 第24-25页 |
4.2.3 品牌核心价值的传播 | 第25页 |
4.3 在旅游功能性方面的表现策略 | 第25-27页 |
4.3.1 导视系统 | 第25-26页 |
4.3.2 食宿 | 第26-27页 |
5 设计应用——以贞丰县纳孔村为例 | 第27-35页 |
5.1 游客感官体验调研研究 | 第27-29页 |
5.1.1 游客人口特征现状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5.1.2 游客旅游心理结构特征分析 | 第28页 |
5.1.3 旅游行为结构特征分析 | 第28页 |
5.1.4 调查结果总结 | 第28-29页 |
5.2 纳孔村旅游品牌形象设计 | 第29-32页 |
5.2.1 贞丰县纳孔村民俗艺术概况 | 第29-30页 |
5.2.2 纳孔村民俗艺术符号提取 | 第30-31页 |
5.2.3 纳孔村民俗艺术符号的应用 | 第31-32页 |
5.3 纳孔村旅游品牌形象的传播 | 第32-35页 |
5.3.1 多媒体传播 | 第33页 |
5.3.2 旅游产品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附录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