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驾驶室及车身的附件论文

CO2微通道气冷器换热特性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5页
        1.1.1 CO_2制冷剂的发展第12-13页
        1.1.2 跨临界CO_2空调与热泵系统第13-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微通道换热器管内流动换热特性研究第15-16页
        1.2.2 微通道换热器空气侧流动换热特性研究第16-17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7-19页
第二章 CO_2流动换热理论特性研究第19-31页
    2.1 CO_2热力性质第19-22页
    2.2 微通道内超临界CO_2气体流动换热的研究第22-25页
        2.2.1 稀薄效应第23页
        2.2.2 表面效应第23-24页
        2.2.3 尺度效应第24-25页
    2.3 超临界CO_2换热关联式及分析第25-30页
        2.3.1 微通道换热器管内流动换热关联式分析第26-28页
        2.3.2 微通道换热器空气侧流动换热关联式分析第28-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CO_2微通道气冷器的实验研究第31-52页
    3.1 微通道气冷器结构第31-33页
    3.2 CO_2汽车空调实验台第33-35页
    3.3 实验内容第35页
    3.4 实验步骤第35-36页
    3.5 参数的测量第36-42页
        3.5.1 温度的测量第37-38页
        3.5.2 压力的测量第38-39页
        3.5.3 风速的测量第39-40页
        3.5.4 流量的测量第40-41页
        3.5.5 数据采集第41-42页
    3.6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2-50页
        3.6.1 实验数据整理第43-46页
        3.6.2 实验数据分析第46-50页
    3.7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微通道气冷器空气侧仿真计算第52-73页
    4.1 微通道气冷器物理模型第52-54页
    4.2 微通道气冷器数学模型的建立第54-57页
        4.2.1 控制方程第54-55页
        4.2.2 制冷剂侧传热和压降第55-56页
        4.2.3 空气侧传热和压降第56-57页
    4.3 初始化参数第57-58页
    4.4 编写matlab仿真计算程序第58-60页
    4.5 仿真程序验证第60-61页
    4.6 仿真结果分析第61-68页
        4.6.1 翅片结构对空气侧阻力与换热量的影响第61-66页
        4.6.2 风速对空气侧阻力与换热量的影响第66-67页
        4.6.3 空气温度对空气侧阻力与换热量的影响第67-68页
    4.7 信噪比评价因子的建立及结构优化第68-71页
    4.8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CO_2微通道气冷器内部流动数值模拟研究第73-91页
    5.1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第74-78页
        5.1.1 物理模型第74-76页
        5.1.2 网格模型第76-78页
    5.2 CFD数值模拟步骤第78-79页
    5.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第79-80页
    5.4 气冷器入口流量分析第80-85页
        5.4.1 方差的计算第81-82页
        5.4.2 扁管插入集流管深度对流量的影响第82-83页
        5.4.3 集流管入口位置对流量的影响第83-85页
    5.5 扁管内换热分析第85-88页
        5.5.1 CO_2质量流量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85-87页
        5.5.2 CO_2入口温度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87-88页
    5.6 CO_2微通道气冷器模拟与实验对比第88-89页
    5.7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第91-94页
    6.1 总结第91-92页
    6.2 本论文创新点第92页
    6.3 展望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99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第99-100页
致谢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合管式滑油冷却器强化传热研究
下一篇:基于声达时间差的车辆盲源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