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道教论文--对道教的分析与研究论文

张宇初道教思想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绪论第12-21页
 一、研究意义第12-14页
 二、研究现状第14-18页
 三、理论内容及创新点第18-19页
 四、主要研究方法第19-21页
第一章 张宇初的时代背景及生平第21-45页
 第一节 张宇初生活的时代背景第24-37页
  一、张宇初所处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当政者的宗教政策第25-32页
  二、张宇初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和当时道教自身的发展状况第32-37页
 第二节 张宇初生平和修道事迹考第37-45页
  一、张宇初生平考第37-43页
  二、张宇初修道历程事迹考第43-45页
第二章 张宇初的“道”论第45-63页
 第一节 张宇初“道”论思想的来源第45-50页
 第二节 张宇初道论思想的内容及层次结构第50-57页
  一、以虚释道第50-51页
  二、以太极阐道第51-52页
  三、以理、气、心、性论道第52-56页
  四、以易解道第56-57页
 第三节 张宇初道论思想的特色第57-63页
  一、重“本”第57-58页
  二、贵虚守静第58-60页
  三、以人为本的天人合一第60-61页
  四、以道为本、三教圆融第61-63页
第三章 张宇初的道教修炼方法第63-87页
 第一节 性命双修,内炼为本第64-69页
 第二节 道术修炼,博采众家第69-72页
 第三节 严守戒律,日精日进第72-76页
 第四节 融儒入道,心胸开阔第76-80页
 第五节 规范程序,结伴修道第80-82页
 第六节 坐圜守静,以道为本第82-87页
第四章 张宇初道教思想特色第87-119页
 第一节 融汇儒释,三教一家第87-100页
  一、张宇初“三教一家”思想的文化成因第88-92页
  二、“孔李殊途,道本同源”第92-95页
  三、“心为太极”,“观心知道”第95-97页
  四、尽心知性,存诚修己第97-100页
 第二节 回归“道”源,博采诸派第100-107页
  一、究渊返本,传宏老庄第100-102页
  二、性命双修,博采众长第102-107页
 第三节 清正教门,重振道风第107-119页
  一、《道门十规》的提出背景第107-110页
  二、《道门十规》的主要内容第110-114页
  三、《道门十规》的思想特色与时代意义第114-119页
第五章 张宇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第119-139页
 第一节 推动道教自身的发展第119-127页
  一、道教内部各派思想的吸收第120-122页
  二、对儒家思想的吸收第122-126页
  三、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吸收第126-127页
 第二节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第127-132页
  一、促进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进程第127-128页
  二、促进了明代文学艺术的发展第128-129页
  三、推动了养身学的发展第129-130页
  四、推动了道德素质的提升第130页
  五、影响到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第130-132页
 第三节 密切了道教与政府的关系第132-135页
  一、道教斋醮科仪在国家祀典中的渗透第132-133页
  二、道徒在朝廷结构中的渗入第133-135页
  三、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秩序稳定第135页
 第四节 引起人们对道教文化的反思第135-139页
  一、激发对道教文化自觉意识的思考第135-136页
  二、启迪人们对道教中科学精神的反思第136-137页
  三、促使人们对道教社会功能的反思第137页
  四、引发对道教管理思想的思考第137-139页
结语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3页
附件:张宇初年谱及明初道教大事记第143-1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48-150页
后记第150-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艺术—审美视阈中的北宋道教与文学
下一篇:天人之际与神人之间--以《易经》和《圣经》为中心的宗教文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