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艺术—审美视阈中的北宋道教与文学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绪论第12-19页
第一章 联姻:文化的渗透第19-37页
 第一节 道教文化的审美管窥第19-24页
  一、从巫文化的神秘想象到庄子的“真人”理想第20-22页
  二、从《太平经》的审美理想到《坐忘论》的美感体验第22-24页
 第二节 传统文学的艺术发展第24-29页
  一、从远古神话的原始幻想到先秦诗歌的艺术创造第25-27页
  二、从自觉的审美追求到内倾的审美意识第27-29页
 第三节 道教文学与文人审美第29-37页
  一、从神话传说到隋唐文人涉道诗第29-32页
  二、从庄、屈到陶、李的道家道教审美情怀第32-37页
第二章 开拓:精神的抉择第37-56页
 第一节 理性与心性:北宋道教的文化精神第39-48页
  一、儒释道的互叠融贯第40-42页
  二、内丹学的成熟兴盛第42-48页
 第二节 理趣与心绪:北宋文学的艺术精神第48-54页
  一、人文思理化的诗境第49-51页
  二、心灵审美化的词境第51-54页
 第三节 小结第54-56页
第三章 交汇:思想的融通第56-73页
 第一节 “只为虚心要识心”:北宋道教的修炼思想第56-65页
  一、修心炼性:修炼实践的重点第58-62页
  二、虚静恬淡:心性炼养的旨归第62-65页
 第二节 “极养心,使纯静”:北宋文学的创作思想第65-71页
  一、治心养气:文学创作的内蕴第65-68页
  二、澄心静虑:艺术想象的激发第68-71页
 第三节 小结第71-73页
第四章 和合:创作的趣向第73-100页
 第一节 北宋道教文学的发展概述第73-78页
  一、北宋道教文学勃兴之背景第73-75页
  二、北宋道教文学体裁之略论第75-78页
 第二节 北宋道教文学的审美旨趣第78-100页
  一、丹术之作:神秘隐蕴之美第78-83页
  二、游仙之作:超越世俗之美第83-88页
  三、山水之作:自然恬适之美第88-95页
  四、宫观之作:仙情道意之美第95-100页
第五章 感悟:审美的情怀第100-135页
 第一节 隐逸与清虚:林逋的道教审美情怀第101-107页
  一、“湖上青山对结庐”:隐逸志趣第101-103页
  二、“调鹤种梅如性命”:慕道情怀第103-105页
  三、“静试却如湖上雪”:体道心性第105-107页
 第二节 乐生与超然:苏轼的道教审美情怀第107-118页
  一、“为乐戒暮迟”:生命体验第108-112页
  二、“长生定可学”:审美理想第112-114页
  三、“燕处超然”:终极体悟第114-118页
 第三节 安时与豁达:黄庭坚的道教审美情怀第118-126页
  一、“一脔可知鼎味”:涉道源流第118-119页
  二、“虚心观万物”、“江湖见天大”:审美心境第119-122页
  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诗法道蕴第122-126页
 第四节 委顺与自然:周邦彦的道教审美情怀第126-135页
  一、“容我醉时眠”:向道追求第126-129页
  二、“膝行问道求神方”:慕仙情致第129-131页
  三、“水秀山明,飘渺仙姿画不成”:审美趣味第131-135页
结语第135-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3页
后记第143-14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4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耶和华信仰与古代以色列律法传统的形成
下一篇:张宇初道教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