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际与神人之间--以《易经》和《圣经》为中心的宗教文化探索
摘要 | 第1-7页 |
Summary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第一节 本文题解 | 第10-17页 |
一、关于概念使用的思考 | 第10-12页 |
二、关于文本选择的思考 | 第12-17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5页 |
一、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现状 | 第17-19页 |
二、关于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比较研究的现状 | 第19-21页 |
三、关于天人关系与神人关系问题的研究 | 第21-25页 |
第三节 本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观点 | 第25-28页 |
一、关于研究中的方法和指导原则 | 第25-26页 |
二、本文的基本结构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巫文化与《易经》传统 | 第28-58页 |
第一节 中西语域中的“巫”文化 | 第28-37页 |
一、现代西方语境中的“巫” | 第28-35页 |
二、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巫” | 第35-37页 |
第二节 中国早期祭祀文化概说 | 第37-51页 |
一、灵魂观念与祭祀 | 第37-40页 |
二、“三代”的巫卜文化 | 第40-48页 |
三、祭祀文化与《易经》观念 | 第48-51页 |
第三节 中国早期卜筮文化与《易经》 | 第51-58页 |
一、占卜文化与《易经》 | 第51-55页 |
二、占筮文化与《易经》 | 第55-58页 |
第三章 《易经》系统中的天人关系 | 第58-79页 |
第一节 《易经》筮法其天人关系 | 第58-64页 |
一、卜筮与《易经》八卦 | 第58-60页 |
二、《易经》筮术及其天人关系 | 第60-64页 |
第二节 “易象”及其天人关系 | 第64-79页 |
一、《易经》之“象” | 第64-65页 |
二、《易经》“爻象”及其天人关系 | 第65-68页 |
三、《易经》“卦象”及其天人关系 | 第68-75页 |
四、《易经》“卦爻辞”中的天与人 | 第75-79页 |
第四章 《易传》对《易经》的提升与转换 | 第79-97页 |
第一节 从《易经》到《易传》 | 第79-83页 |
一、从“巫性”向“理性”的提升 | 第79-81页 |
二、《易传》对《易经》的改造与创新 | 第81-83页 |
第二节 《易传》之天人思想 | 第83-90页 |
一、“三才之道”及其天人关系 | 第83-86页 |
二、“易道”思想与生存问题 | 第86-90页 |
第二节 《易传》中的大学思想 | 第90-97页 |
一、“人文化成”的人文精神 | 第90-93页 |
二、“经世致用”的价值导向 | 第93-94页 |
三、“生生不息”的人生理念 | 第94-97页 |
第五章 启示文化与《圣经》信仰 | 第97-112页 |
第一节 启示文化概说 | 第97-101页 |
一、“启示”及其类型 | 第97-99页 |
二、“启示宗教”与“自然宗教” | 第99-101页 |
第二节 启示中的信仰与理性 | 第101-104页 |
一、启示的需要 | 第101-102页 |
二、启示的属性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 启示与《圣经》 | 第104-112页 |
一、启示的形式与《圣经》 | 第104-108页 |
二、启示的内容与《圣经》 | 第108-112页 |
第六章 《旧约圣经》之神人关系 | 第112-143页 |
第一节 《旧约圣经》的形成 | 第112-117页 |
一、希伯来文化略述 | 第112-115页 |
二、《旧约圣经》的形成 | 第115-117页 |
第二节 《旧约圣经》中的神 | 第117-126页 |
一、神的位格性 | 第117-122页 |
二、神的其他属性 | 第122-126页 |
第三节 《旧约圣经》中的人 | 第126-135页 |
一、人的位格性 | 第126-130页 |
二、人的受造性 | 第130-132页 |
三、人的罪性 | 第132-135页 |
第四节 《旧约圣经》中的人神关系 | 第135-143页 |
一、神人关系的基本特征 | 第135-137页 |
二、神人关系的基本内涵 | 第137-143页 |
第七章 《新约》对《旧约》的继承与改造 | 第143-153页 |
第一节 《新约圣经》概述 | 第143-147页 |
一、《新约》的产生 | 第143-145页 |
二、《新约》概述 | 第145-147页 |
第二节 神、人属性的继承与改造 | 第147-150页 |
一、神之属性的继承与改造 | 第147-149页 |
二、人之属性的继承与改造 | 第149-150页 |
第三节 神人关系的变奏与调整 | 第150-153页 |
一、信仰关系的变奏 | 第150-151页 |
二、救赎关系的调整 | 第151-153页 |
第八章 天人之际与神人之间 | 第153-177页 |
第一节 《易经》和《圣经》在文化形式上的相通性 | 第153-162页 |
一、巫文化与《易经》 | 第153-157页 |
二、巫文化与《圣经》 | 第157-162页 |
第二节 《易经》和《圣经》在生存问题上的相通性 | 第162-168页 |
一、《易经》“天人之际”与生存问题 | 第162-165页 |
二、《圣经》“神人之间”与生存问题 | 第165-168页 |
第三节 对生存问题的理论探讨 | 第168-177页 |
一、生存的自然基础 | 第168-170页 |
二、三维生存空间结构 | 第170-173页 |
三、生存视域下的宗教文化 | 第173-177页 |
结语 | 第177-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2页 |
一、典籍文献 | 第183-184页 |
二、学术专著 | 第184-188页 |
三、学术论文 | 第188-190页 |
四、外文论著 | 第190-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92-193页 |
一、发表的文章 | 第192页 |
二、参与的项目 | 第192-193页 |
后记 | 第193-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