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1949-1966)钢琴奏鸣曲创作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9-12页 |
三、本课题的相关概念界说 | 第12-13页 |
四、本课题研究的论域与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承前启后曲折前行 | 第15-29页 |
第一节 创作发展脉络 | 第15-23页 |
一、概述 | 第15-17页 |
二、建国初期的奏鸣曲创作(1949-1957) | 第17-20页 |
1.马思聪的创作 | 第17-18页 |
2.江文也的创作 | 第18-19页 |
3.罗忠镕的创作 | 第19页 |
4.从吴祖强到汪立三 | 第19-20页 |
三、“反右”后的奏鸣曲创作(1958-1965) | 第20-23页 |
1.邹鲁的《钢琴奏鸣曲“青春之诗”》 | 第20-21页 |
2.杨庶正与饶余燕 | 第21页 |
3.黄虎威──“民族风格的捍卫者” | 第21-22页 |
4.杨立青的钢琴《小奏鸣曲》创作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体裁探索 | 第23-26页 |
一、小奏鸣曲 | 第23-24页 |
二、标题性奏鸣曲 | 第24-25页 |
三、其它现象 | 第25-26页 |
第三节 题材探索 | 第26-29页 |
一、中国传统音乐体裁 | 第26-27页 |
二、儿童主题 | 第27页 |
三、歌颂新生的《青春之诗》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旋法、句法、调式与节拍特征 | 第29-67页 |
第一节 旋法特征 | 第29-39页 |
一、鱼咬尾 | 第29-31页 |
二、一串珠 | 第31-32页 |
三、连枷头 | 第32-34页 |
四、双头鸟 | 第34-37页 |
五、起音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句法特征 | 第39-50页 |
一、句句双 | 第39-46页 |
二、合尾 | 第46页 |
三、合头 | 第46-49页 |
四、连环扣 | 第49页 |
五、中国音乐的“休止”艺术 | 第49-50页 |
第三节 调式与节拍特征 | 第50-60页 |
一、民族调式的运用 | 第50-53页 |
二、中国传统转调手法 | 第53-54页 |
三、“同均三宫”和“八音之乐”理论的实践 | 第54-55页 |
四、中国传统音乐节拍特点 | 第55-60页 |
1.宝塔型结构 | 第55页 |
2.较少使用三拍子 | 第55-56页 |
3. 紧打慢唱 | 第56-58页 |
4. 隐伏节拍 | 第58页 |
5. 交错节拍 | 第58-60页 |
6. 错位 | 第60页 |
第四节 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 第60-67页 |
一、民间歌曲 | 第60-63页 |
二、民间歌舞 | 第63页 |
三、民间戏曲 | 第63-64页 |
四、民间器乐 | 第64-65页 |
五、其他形式 | 第65-67页 |
第三章 多声创作手法与结构特征 | 第67-92页 |
第一节 和声手法 | 第67-80页 |
一、中西融合的和声 | 第67-76页 |
1.支声型和声 | 第67-69页 |
2.四、五度音程结构的和声 | 第69-70页 |
3. 二度音程结构的和声 | 第70-71页 |
4. 二度与四度、五度和声的纵向结合 | 第71-73页 |
5. 富有多声特色的终止方式 | 第73-74页 |
6. 各声部音区的平稳级进 | 第74-75页 |
7. 线性和声的结构 | 第75-76页 |
二、五声性的和声特点 | 第76-80页 |
1.五声式的和声平行进行 | 第76-77页 |
2.建立在五声性纵合结构上的四音和弦 | 第77-78页 |
3. 五声性结构内的变和弦 | 第78-79页 |
4. 五声性和声中的调性扩张 | 第79-80页 |
第二节 织体与复调 | 第80-86页 |
一、织体特点 | 第80-82页 |
1.和音式主调型织体 | 第80-81页 |
2.固定音型衬托式主调型织体 | 第81-82页 |
二、中国音乐中的复调思维 | 第82-86页 |
1.支声复调 | 第82页 |
2.对比复调 | 第82-84页 |
3.模仿复调 | 第84-86页 |
4.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的混合写法 | 第86页 |
5.三声部复调 | 第86页 |
第三节 曲式结构分析 | 第86-92页 |
一、曲式结构概述 | 第87-88页 |
二、代表性曲目曲式分析 | 第88-90页 |
1.黄虎威《f小调小奏鸣曲》 | 第88页 |
2.黄虎威《儿童小奏鸣曲》 | 第88-89页 |
3.饶余燕《秦腔曲牌主题奏鸣曲》 | 第89页 |
4.邹鲁《钢琴奏鸣曲“青春之诗”》 | 第89-90页 |
三、特殊形式的钢琴奏鸣曲 | 第90-92页 |
第四章 审美追求与时代精神 | 第92-105页 |
第一节 创作特色 | 第92-96页 |
一、标题性 | 第92-93页 |
二、民族化音乐元素 | 第93-95页 |
三、“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征 | 第95-96页 |
第二节 审美追求 | 第96-100页 |
一、“线性思维”模式 | 第96-97页 |
二、“拟声化”特征 | 第97-99页 |
三、“雅俗共赏”的品格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时代精神 | 第100-105页 |
一、共性与个性结合的时代产物 | 第100-102页 |
二、“回归传统”的呼唤 | 第102-103页 |
三、民族精神的表达 | 第103-105页 |
结语 | 第105-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附录 | 第115-141页 |
附录1 中国钢琴奏鸣曲创作纵览 | 第115-117页 |
附录2 黄虎威先生访谈录 | 第117-125页 |
附录3 邹向平先生访谈录 | 第125-133页 |
附录4 杨庶正先生访谈录 | 第133-136页 |
附录5 采访黄虎威先生照片 | 第136-137页 |
附录6 采访邹向平先生照片 | 第137-138页 |
附录7 邹鲁《青春之诗》创作笔记 | 第138-141页 |
附录8 作者论文发表情况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