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治理视角下地方政府网络问政回应机制建设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3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10-12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3页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第13-15页
        1.3.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2 文章结构安排第14-15页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5-16页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5页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15-16页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阐述第16-22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8页
        2.1.1 网络问政的内涵第16-17页
        2.1.2 回应机制的含义第17-18页
    2.2 理论基础第18-22页
        2.2.1 治理理论第18-19页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第19-20页
        2.2.3 理论与构建网络问政回应机制的契合性第20-22页
第三章 当前地方政府网络问政回应机制建设概况第22-33页
    3.1 地方网络问政总体发展情况第22-27页
        3.1.1 地方政府网络问政回应优秀典型第22-25页
        3.1.2 网络问政平台模式第25页
        3.1.3 网络问政回应机制建设情况第25-27页
    3.2 地方政府网络问政回应存在问题第27-31页
        3.2.1 回应体系:零散不健全第27页
        3.2.2 回应内容:不回应、敷衍回应或选择性回应第27-28页
        3.2.3 回应效率:回应迟缓、不及时第28页
        3.2.4 回应效果:差异明显、质量和成效不高第28-31页
    3.3 原因分析第31-33页
第四章 地方政府网络问政回应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第33-42页
    4.1 提升认识:构建和完善网络问政回应机制的思想基础第33-35页
        4.1.1 提高领导对网络问政回应的重视第33-34页
        4.1.2 培养回应文化理念第34页
        4.1.3 塑造回应价值原则第34-35页
    4.2 组织设计:构建网络问政回应机制的关键第35-37页
        4.2.1 搭建专业化问政平台:回应机制的载体第35-36页
        4.2.2 组建网络问政回应工作队伍第36-37页
    4.3 运作机制建设:构建和完善网络问政回应机制的引擎动力第37-39页
        4.3.1 建立完善的回应流程:回应机制的核心第37-38页
        4.3.2 定期开办网络诉求现场交办会第38页
        4.3.3 健全部门合作办件机制第38-39页
    4.4 完善制度建设:构建网络问政回应机制的保障第39-42页
        4.4.1 实施限时办结制度第39-40页
        4.4.2 完善网络问政回应监督制度第40页
        4.4.3 建立健全网络问政回应问责制第40-41页
        4.4.4 建立科学的回应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第41-42页
结语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致谢第46-4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宁市垃圾处理场“邻避效应”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下一篇:广西地方政府在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