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再制造研究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超高周疲劳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离心压缩机叶片应力分布与裂纹尖端场强分析 | 第17-32页 |
2.1 离心压缩机叶片载荷和应力分布分析 | 第17-24页 |
2.1.1 正常工况下的叶片载荷和应力分布 | 第17-18页 |
2.1.2 旋转失速时的叶片载荷和应力分布 | 第18-21页 |
2.1.3 喘振时的叶片载荷和应力分布 | 第21-24页 |
2.2 裂纹尖端场强分析 | 第24-31页 |
2.2.1 边缘裂纹解析 | 第25-29页 |
2.2.2 内部裂纹解析 | 第29-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超高周疲劳损伤机理研究 | 第32-53页 |
3.1 叶轮疲劳断裂机理 | 第32-37页 |
3.1.1 裂纹萌生 | 第32-34页 |
3.1.2 裂纹扩展 | 第34-37页 |
3.2 超声疲劳试验 | 第37-46页 |
3.2.1 超声疲劳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3.2.2 试验结果与S-N曲线 | 第39-41页 |
3.2.3 疲劳断口检测与分析 | 第41-43页 |
3.2.4 特征区域尺寸分析 | 第43-46页 |
3.3 超声实验数据的修正 | 第46-51页 |
3.3.1 常规频率试验 | 第47-48页 |
3.3.2 实验结果对比 | 第48-50页 |
3.3.3 超声疲劳试验数据修正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离心压缩机叶轮疲劳强度数据转换 | 第53-67页 |
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53-57页 |
4.1.1 材料相似性 | 第53-55页 |
4.1.2 材料疲劳强度预测模型 | 第55-56页 |
4.1.3 零件疲劳强度预测模型 | 第56-57页 |
4.2 考虑因素不完备性的多源数据灰色关联模型 | 第57-60页 |
4.2.1 疲劳强度数据的灰色关联度计算 | 第57-58页 |
4.2.2 多源强度数据权重计算 | 第58-60页 |
4.3 离心压缩机多源强度数据转换过程 | 第60-61页 |
4.3.1 各个影响因素的参数化处理 | 第60-61页 |
4.3.2 多源强度数据综合转换模型 | 第61页 |
4.4 实例计算 | 第61-65页 |
4.4.1 多源强度数据转换实例 | 第61-64页 |
4.4.2 强度转换数据有效性验证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5 可再制造性评价 | 第67-80页 |
5.1 FV520B-I寿命预测模型 | 第67-72页 |
5.1.1 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分析 | 第67-68页 |
5.1.2 FV520B-I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 第68-70页 |
5.1.3 疲劳寿命模型验证 | 第70-72页 |
5.2 损伤容限分析 | 第72-76页 |
5.2.1 临界裂纹尺寸 | 第73页 |
5.2.2 剩余强度 | 第73-75页 |
5.2.3 裂纹扩展分析 | 第75-76页 |
5.2.4 损伤检查 | 第76页 |
5.3 概率损伤容限分析 | 第76-79页 |
5.3.1 通用EIFS分布 | 第77-78页 |
5.3.2 初始裂纹尺寸分布 | 第78页 |
5.3.3 可靠性分析状 | 第78-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6 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方法与模型 | 第80-85页 |
6.1 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准则 | 第80页 |
6.2 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方法和模型 | 第80-84页 |
6.2.1 技术性评价模型 | 第80-82页 |
6.2.2 经济性评价模型 | 第82页 |
6.2.3 环境性评价模型 | 第82-83页 |
6.2.4 时效性评价模型 | 第83页 |
6.2.5 叶轮再制造性综合评价指数 | 第83-8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