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8-13页 |
1 前言 | 第13-19页 |
1.1 黄花蒿的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1.1 生物学特性及地域分布 | 第13-14页 |
1.1.2 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1.3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1.4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 第15-16页 |
1.2 水杨酸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1 水杨酸的发现 | 第16-17页 |
1.2.2 水杨酸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 第17-18页 |
1.2.3 水杨酸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18页 |
1.2.4 水杨酸对药用植物生长代谢的影响 | 第18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8-19页 |
1.3.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0页 |
2.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第19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2.3.1 育苗及移栽 | 第20页 |
2.3.2 田间日常管理 | 第20页 |
2.3.3 试验处理 | 第20-21页 |
2.3.4 采样及样品预处理 | 第21页 |
2.4 黄花蒿的生长形态指标观测 | 第21页 |
2.4.1 地上部分农艺性状的观测 | 第21页 |
2.4.2 根系形态的观测 | 第21页 |
2.5 叶绿素含量的观测 | 第21页 |
2.6 光合作用的观测 | 第21-22页 |
2.7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第22页 |
2.8 根系活力的测定(TTC法) | 第22-23页 |
2.8.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2页 |
2.8.2 样品的测定 | 第22-23页 |
2.9 丙二醛(MDA)的含量测定 | 第23页 |
2.10 叶片内CAT、POD和PPO活性的测定 | 第23-24页 |
2.10.1 叶片中CAT活性测定 | 第23-24页 |
2.10.2 叶片中POD活性测定 | 第24页 |
2.10.3 叶片中PPO活性测定 | 第24页 |
2.11 叶片内源激素的测定 | 第24-25页 |
2.12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比色法) | 第25-26页 |
2.12.1 试剂的配制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5页 |
2.12.2 样品的测定 | 第25-26页 |
2.13 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 | 第26-27页 |
2.13.1 试剂的配制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页 |
2.13.2 样品的测定 | 第26-27页 |
2.14 黄花蒿叶片N、P、K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2.14.1 样品的消化(H_2SO_4-H_2O_2消煮) | 第27页 |
2.14.2 叶片全N的测定(铵态氮测定) | 第27-28页 |
2.14.3 叶片全P的测定 | 第28页 |
2.14.4 叶片全K的测定 | 第28页 |
2.15 黄花蒿产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2.16 青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16.1 青蒿素标准品系列溶液的制备 | 第29页 |
2.16.2 样品提取液的制备 | 第29页 |
2.16.3 样品及青蒿素标准品的衍生 | 第29页 |
2.16.4 青蒿素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2.17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2.18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74页 |
3.1 水杨酸对黄花蒿生长状况的动态变化 | 第30-38页 |
3.1.1 株高的影响动态 | 第30-32页 |
3.1.2 基部茎径的影响动态 | 第32-33页 |
3.1.3 叶数的影响动态 | 第33-34页 |
3.1.4 分枝数的影响动态 | 第34-37页 |
3.1.5 水杨酸对黄花蒿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 水杨酸对黄花蒿叶绿素的影响动态 | 第38-40页 |
3.3 水杨酸对黄花蒿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水杨酸对黄花蒿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3.5 水杨酸对黄花蒿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3.6 水杨酸对黄花蒿丙二醛(MDA)的影响 | 第44-45页 |
3.7 水杨酸对黄花蒿叶片中三种防御系统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3.7.1 苗期喷施水杨酸对黄花蒿叶片中三种防御系统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3.7.2 旺长期喷施水杨酸对黄花蒿叶片中三种防御系统酶活性的影响 | 第47页 |
3.8 水杨酸对黄花蒿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47-54页 |
3.8.1 IAA含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3.8.2 GA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3.8.3 ABA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8.4 CTK含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3.8.5 玉米素(ZT)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3.9 水杨酸对黄花蒿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54-56页 |
3.10 水杨酸对黄花蒿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56-57页 |
3.11 水杨酸对黄花蒿N、P、K含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3.11.1 苗期喷施水杨酸对黄花蒿N、P、K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3.11.2 旺长期喷施水杨酸对黄花蒿N、P、K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3.12 水杨酸对收获期黄花蒿生物量的影响 | 第59-63页 |
3.12.1 黄花蒿在收获期的农艺性状差异 | 第59-62页 |
3.12.2 水杨酸对黄花蒿植株干重的影响 | 第62-63页 |
3.13 水杨酸对黄花蒿叶片中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3.14 水杨酸对黄花蒿单株青蒿素产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3.15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74页 |
3.15.1 苗期处理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70页 |
3.15.2 旺长期处理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70-7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74-81页 |
4.1 结论 | 第74-75页 |
4.2 讨论 | 第75-80页 |
4.2.1 不同时期不同水杨酸浓度处理对黄花蒿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75-76页 |
4.2.2 不同时期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对黄花蒿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76页 |
4.2.3 不同时期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对黄花蒿叶片三种防御系统酶活性的影响 | 第76-78页 |
4.2.4 不同时期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对黄花蒿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78-79页 |
4.2.5 不同时期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对黄花蒿产量的影响 | 第79页 |
4.2.6 不同时期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对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4.3 试验创新与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附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