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7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 第13-15页 |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综述 | 第17-23页 |
·耦合理论 | 第17页 |
·资源型经济理论 | 第17-18页 |
·基本概念 | 第17页 |
·资源型经济的经济学特征 | 第17-18页 |
·区域经济理论 | 第18-20页 |
·区域经济结构变动导向理论 | 第18-19页 |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界定 | 第20-22页 |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20页 |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0-22页 |
·政府与产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理论 | 第22-23页 |
·三重螺旋体模型的含义 | 第22页 |
·三重螺旋体模型的本质 | 第22-23页 |
第3章 国内外油地合作的实践与启示 | 第23-29页 |
·国外石油城市油地合作的实践 | 第23-25页 |
·油地合作造就了休斯敦与洛杉矶的繁荣 | 第23-24页 |
·基尔库克、玻利瓦尔的衰败 | 第24-25页 |
·国内石油城市油地合作的实践 | 第25-27页 |
·国内外石油城市油地合作的启示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东营市与胜利油田合作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9-35页 |
·合作的历史回顾 | 第29-30页 |
·现状分析 | 第30-34页 |
·在合作取的成绩 | 第30-31页 |
·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5章 东营市与胜利油田合作发展的条件分析 | 第35-54页 |
·油田城市转型模式选择分析 | 第35-36页 |
·产业拓展模型 | 第35-36页 |
·寻找新的优势产业 | 第36页 |
·组合型发展模型 | 第36页 |
·东营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36-46页 |
·东营市区位特点分析 | 第36页 |
·资源禀赋分析 | 第36-37页 |
·东营市产业结构分析 | 第37页 |
·东营市的产业竞争力分析 | 第37-46页 |
·胜利油田发展现状分析 | 第46-48页 |
·胜利油田所处的阶段 | 第46-47页 |
·胜利油田的发展具有的优势及发展潜力 | 第47页 |
·胜利油田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47-48页 |
·油地合作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第48页 |
·油地合作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第48-54页 |
·东营市与胜利油田合作发展的 S W OT 分析 | 第48-51页 |
·双方合作发展的耦合点分析 | 第51-54页 |
第6章 东营市与胜利油田合作发展的对策研究 | 第54-67页 |
·在东营市发展高效经济区建设中胜利油田的作用发挥机制 | 第55-58页 |
·油田主导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辐射作用 | 第56页 |
·油田产业对东营市的财政支持作用 | 第56-57页 |
·支持东营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城镇帮扶机制 | 第57页 |
·继续发挥胜利油田在城区中的共建机制 | 第57-58页 |
·在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油田的支持机制 | 第58页 |
·在胜利油田深化改革中东营市的支持机制 | 第58-61页 |
·建立石油机械产业集群帮助油田改制企业的发展 | 第58-59页 |
·发展油田接替产业帮助油田转移职工 | 第59-60页 |
·加大对油田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 第60页 |
·做好统筹规划保证油田的安全生产 | 第60-61页 |
·双方合作平台的搭建 | 第61-66页 |
·建立深化油地高层的沟通平台 | 第61-62页 |
·建立耦合机制中共同科研平台 | 第62-63页 |
·搭建产业结构升级平台 | 第63-65页 |
·建立生态维护合作平台 | 第65页 |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平台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