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4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方法及路线 | 第12-13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研究的路线 | 第12-13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相关的理论概述 | 第14-20页 |
·官产学研相结合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14-15页 |
·政府-产业-大学三重螺旋模型理论 | 第14页 |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15-16页 |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16页 |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16-20页 |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 第16-17页 |
·第三职能理论 | 第17页 |
·区域竞争力理论 | 第17页 |
·知识经济理论 | 第17-18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8-20页 |
第3章 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的经验借鉴 | 第20-28页 |
·国外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的经验借鉴 | 第20-24页 |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发展 | 第20-22页 |
·剑桥大学与“剑桥现象”的发展 | 第22-24页 |
·国内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的经验借鉴 | 第24-25页 |
·中关村的发展 | 第24页 |
·同济大学与“同济现象”的发展 | 第24-25页 |
·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现其区域经济服务职能的经验启示 | 第25-28页 |
·增强区域经济服务意识 | 第25-26页 |
·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战略 | 第26页 |
·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传统 | 第26-27页 |
·加强办学模式及层次的多样化 | 第27页 |
·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 第27-28页 |
第4章 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形势及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分析 | 第28-33页 |
·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形势分析 | 第28-30页 |
·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外部机遇 | 第28-30页 |
·东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 | 第30页 |
·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对高等教育需求分析 | 第30-33页 |
·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 第31页 |
·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提供科技支撑 | 第31-33页 |
第5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服务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优势和现状分析 | 第33-39页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办学的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服务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优势分析 | 第34-36页 |
·石油石化学科科研优势 | 第34页 |
·人才培养优势 | 第34-35页 |
·产学研结合办学优势 | 第35-36页 |
·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势 | 第36页 |
·服务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36-39页 |
·教育服务与合作 | 第36-37页 |
·科技合作与服务 | 第37-38页 |
·文化服务 | 第38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38-39页 |
第6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服务东营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 | 第39-51页 |
·总体思路 | 第39页 |
·基本模式 | 第39-41页 |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 第40页 |
·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合作服务模式 | 第40-41页 |
·产学研结合的社会服务模式 | 第41页 |
·具体措施 | 第41-47页 |
·强化人才培养服务 | 第41-42页 |
·强化科学技术服务 | 第42-46页 |
·提供教育文化和决策咨询服务 | 第46-47页 |
·服务保障机制 | 第47-51页 |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 | 第48-49页 |
·建立健全动力激励机制 | 第49页 |
·建立健全平衡协调机制 | 第49页 |
·健全完善油地校合作协商机制 | 第49-5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