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引言 | 第7-14页 |
| 1.1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1.1.1 理论意义 | 第7页 |
| 1.1.2 实践意义 | 第7-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8-11页 |
| 1.2.1 国内研究 | 第8-10页 |
| 1.2.2 国外研究 | 第10-11页 |
| 1.3 研究方案 | 第11-14页 |
| 1.3.1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2页 |
|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12页 |
| 1.3.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1.3.4 研究基础和已具备的工作条件 | 第13-14页 |
| 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背景 | 第14-24页 |
| 2.1 “文革”前上山下乡运动的原因 | 第15-17页 |
| 2.1.1 解决城市就业人口及学生升学压力 | 第15-16页 |
| 2.1.2 推进农村互助合作化运动,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16页 |
| 2.1.3 屯田戍边,发展边疆经济 | 第16-17页 |
| 2.2 “文革”时期上山下乡运动的原因 | 第17-19页 |
| 2.2.1 意识形态动机—受民粹主义影响 | 第17-18页 |
| 2.2.2 再教育理论的提出—妥善解决红卫兵运动 | 第18-19页 |
| 2.3 九江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地域背景 | 第19-20页 |
| 2.4 九江县知青来源地问题 | 第20-24页 |
| 3 知识青年的动员及其安置情况 | 第24-31页 |
| 3.1 知青的动员情况考察 | 第24-26页 |
| 3.2 知青的安置形式 | 第26-27页 |
| 3.3 知青安置经费问题 | 第27-29页 |
| 3.4 知青吃粮及住房问题 | 第29-31页 |
| 4 知识青年群体生活考察 | 第31-35页 |
| 4.1 劳动生活状况 | 第31-32页 |
| 4.2 婚姻生活状况 | 第32-33页 |
| 4.3 文体生活状况 | 第33-35页 |
| 5 知识青年返城及其归宿 | 第35-40页 |
| 5.1 知青返城政策的实施 | 第35-37页 |
| 5.2 知青返城后的去向及工龄计算问题 | 第37-40页 |
| 6 知识青年在当地的社会影响 | 第40-45页 |
| 6.1 给当地带来的积极影响 | 第40-43页 |
| 6.2 给当地带来的消极影响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