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马尔库塞社会主义理论的背景考察及理论来源 | 第12-22页 |
第一节 马尔库塞社会主义理论的背景考察 | 第12-16页 |
一、现实背景 | 第12-13页 |
二、理论背景 | 第13-16页 |
第二节 马尔库塞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来源 | 第16-22页 |
一、海德格尔对马尔库塞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16-17页 |
二、马克思对马尔库塞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17-19页 |
三、黑格尔对马尔库塞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 第19-20页 |
四、弗洛伊德对马尔库塞非压抑性社会思想的影响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马尔库塞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 第22-36页 |
第一节 批判的方法和视角 | 第22-25页 |
一、批判的方法——“内在批判” | 第22-24页 |
二、批判的视角——苏联与西方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24-25页 |
第二节 马尔库塞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的批判 | 第25-33页 |
一、对“一国社会主义”概念的批判 | 第26-28页 |
二、对“苏维埃国家的辩证法”概念的批判 | 第28-30页 |
三、对“意识形态的实质的变化”概念的批判 | 第30-32页 |
四、对“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概念的批判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对马尔库塞批判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总结和评析 | 第33-36页 |
一、对马尔库塞批判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总结 | 第33-34页 |
二、对马尔库塞批判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评析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马尔库塞的总体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理论 | 第36-50页 |
第一节 总体革命的理论基础和动因 | 第36-39页 |
一、总体革命的理论基础 | 第37-38页 |
二、总体革命的动因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总体革命的主体和道路 | 第39-41页 |
一、总体革命的主体 | 第39-40页 |
二、总体革命的道路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总体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41-44页 |
一、自然和革命 | 第41-43页 |
二、艺术和革命 | 第43-44页 |
第四节 马尔库塞的社会主义理论 | 第44-50页 |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的本质复归和非压抑性的社会 | 第44-45页 |
二、社会主义社会是乌托邦的社会 | 第45-47页 |
三、社会主义社会是伦理社会主义 | 第47-50页 |
第四章 马尔库塞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和限度 | 第50-54页 |
第一节 马尔库塞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 | 第50-52页 |
一、丰富主体性思想和创立新的革命学说 | 第50-51页 |
二、彰显乌托邦精神 | 第51-52页 |
第二节 马尔库塞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限度 | 第52-54页 |
一、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 | 第52-53页 |
二、社会主义的不可行因素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