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 选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2页 |
(一) 选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选题的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三) 选题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 论文难点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 论文难点 | 第17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概述 | 第19-29页 |
一 核心概念 | 第19-20页 |
(一) 生态道德 | 第19-20页 |
(二) 生态道德教育 | 第20页 |
(三)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 第20页 |
二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 | 第20-22页 |
(二)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 | 第22-23页 |
(三) 青年社会伦理学 | 第23页 |
三 探究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 第23-29页 |
(一)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4-25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 第25-26页 |
(三) 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6页 |
(四) 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41页 |
一 调查情况概述 | 第29-31页 |
(一) 调查的目的及其内容 | 第29页 |
(二)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9-31页 |
二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 | 第31-34页 |
(一) 已掌握大学生生态道德基本理论知识 | 第31-32页 |
(二) 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薄弱 | 第32-33页 |
(三) 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失范 | 第33页 |
(四) 大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态度表现冷淡 | 第33-34页 |
三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37页 |
(一)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缺失 | 第34-36页 |
(二) 生态道德教育发展滞后 | 第36-37页 |
(三) 生态道德教育形式主义突出 | 第37页 |
四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一) 大学生缺乏生态道德自我教育的意识 | 第37-38页 |
(二) 高校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投入力度不足 | 第38-39页 |
(三) 家庭生态道德教育缺乏 | 第39页 |
(四) 社会对生态道德教育开展不利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加强和完善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 第41-51页 |
一 大学生方面 | 第41-42页 |
(一) 改变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固有偏见 | 第41页 |
(二) 鼓励大学生培养生态道德自我教育意识 | 第41-42页 |
(三)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生态道德实践 | 第42页 |
二 高校方面 | 第42-47页 |
(一) 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建设 | 第43页 |
(二) 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并加大投入力度 | 第43-44页 |
(三) 与专业课密切配合,丰富生态道德教育课程内容 | 第44页 |
(四)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法律意识 | 第44-47页 |
(五) 充分发挥骨干大学生的带头示范作用 | 第47页 |
三 家庭方面 | 第47-49页 |
(一) 家长应当学习生态道德基础知识 | 第47-48页 |
(二) 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以起到引导、示范作用 | 第48页 |
(三) 采取谈心法对子女进行教育 | 第48-49页 |
四 社会方面 | 第49-51页 |
(一) 政府部门要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 | 第49页 |
(二) 媒体应当发挥宣传、监督的作用 | 第49-50页 |
(三) 走进高校并与高校开展有效的合作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件 | 第62页 |